Tuesday, 28 February 2012

Benelux (XIV): Leuven

在228的連假期間,本以為在照顧貝貝跟弟弟之餘,能夠騰出時間來完成個一、兩篇Benelux系列的遊記,讓腦中的回憶大清倉一下。不料,除了晚上哄兩小上床後,自己就累得一塌糊塗外,禮拜天的上午,阿貝一連摔倒並撞倒頭兩次,且都有嘔吐現象。除了安撫阿貝外,也擔心是否會有腦震盪的狀況發生。雖然目前沒有相關的症狀,但仍在觀察中,希望阿貝能夠順利度過這段期間。


禮拜一的晚上,幫姊弟倆早早洗完澡、吃完飯。趁著弟弟在睡覺,貝貝在樓上作亂的時候,幫Leuven(台灣譯為「魯汶」)這篇文章起了頭。稍晚,送兩小上床睡覺後,小酌比利時啤酒,搭配九層塔口味的可樂果(well......I know that's a bit absurd),在昏睡中大功告成  XDDD






在Leuven這個頗負文化氣息的千年古城裡,若能夠細細的品味,其實處處皆有驚喜。可惜的是,這一趟旅行只安排了半天在Leuven,且來的時候又小小的迷路一下,所剩時間不多。畢竟下一站安排的是Belgium最大城—Brussels,之後又要開拔到Luxembourg,時間相當不夠用。


因此,主要就看看Leuven的Town Hall、Saint Peter's Church以及Grand Béguinage(女子修道院)這三個地方。由於Grand Béguinage跟市中心的距離有點遠,若有將這個景點納入行程的話,且時間頗緊的話,得要注意時間的分配。另外,由於時間的限制,頗具歷史意義的Leuven大學圖書館則沒去,相當可惜。


當天是將車子停在北面的住宅區。步行約十多分鐘,在跨過市場後,則進入Town Hall以及Saint Peter's Church所處的Grote Markt。

_1050268

上面這張照片中的噴泉名為Fons Sapientiae,中文的字意為「智慧之泉」。就如同雕像所傳達的意義,當人們閱讀書本時,智慧的泉水將如頭頂的那道噴泉一般,灌溉與充實人們的心靈,並得以使人增長智慧。而這座雕像後面的那棟Gothic建築,即為Town Hall。

_1050240

從Grote Markt的另一側看Town Hall。Town Hall後面的那棟Gothic建築稱為Tafelrond,興建於1480-1487年之間。該建築為當時詩人的聚會場所,多用來討論詞彙的使用、吟唱詩歌以及表演戲劇等。1818年,該建築毀損,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進行重建。2002年之後,該棟建築則為Belgium National Bank所持有,做為Leuven的分行。

_1050270

Town Hall建於1448至1469年之間,外觀裝飾有滿滿的人像雕刻,計236尊。雖然Wells Cathedral的外觀也裝飾有豐富的雕刻,且數量多一百餘尊(340),但看起來並不會像Town Hall這樣擁擠  XDDD  當然,外牆面積應該是個關鍵,但這座Town Hall讓我感覺起來有點過度裝飾了。

_1050285

此外,就這兩處外牆雕刻安置的理念而言,十分相近。第一層所刻畫的,是當地的名人。第二層,則是著名的使徒。而第三層的肖像,則為Leuven的歷代伯爵以及歷屆的Brabant公爵。


至於為什麼要安置歷代Brabant公爵的肖像,則是因為自古以來,Leuven被劃為Brabant公爵的領地。Leuven(古地名:Loven)首次出現在歷史文獻上,是在西元891年,法國國王Arnulf of Carinthia在這邊大敗Viking大軍。戰況慘烈,雙方陣亡的士兵血染Dijle河岸,後來也成為Leuven市徽的基本色—紅白紅,紀實的呈現河岸兩旁的鮮血。Brabant公爵在西元11世紀將Leuven納入領地後,在接下來的兩、三個世紀間,皆為領地內的商業重鎮。 


從1425年開始,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的成立使Leuven轉型為文化與知識重鎮,並開啟另一個黃金時期。 一直到今日,Leuven的主要組成人口皆為學生,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大學城。


之後,生產Stella Artois的酒廠—AB InBev—自1708年成立於Leuven,使Leuven又兼具釀酒重鎮的身份。不過對我來說,個人覺得Stella蠻不合我的口味就是。就比利時的啤酒而言,最高檔的還是修道院所生產的啤酒,不過產量往往不大就是。


Leuven在20世紀的大事件,應該就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蓄意燒毀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的圖書館。由於該圖書館藏有許多中古世紀絕版的書籍、手稿與畫作,在德軍以汽油縱火下,所有的精藏典籍付之一炬,為歐洲人類文明的重大傷害。在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資金資助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重建圖書館,但在戰爭期間受到毀壞的文件皆已無法挽救。二次大戰期間,圖書館的建物受到傷害,亦以同一個基金進行整修。因此,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的圖書館,可說是美國與比利時聯軍的重要標竿。

_1050277

進到Town Hall之後,左側可看到一排雕塑,左前方為Town Hall內部的入口。右手邊則陳列著Leuven在世界各地的姊妹市的旗幟,下面這個地名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_1050276

沒錯!就是台灣的台南市!


這一側的展覽室,則陳列著各個姊妹市在締結友好契約時所用來「結緣」的信物  XDDD

_1050278

從下面的照片可以看到,台南市當時是以台南府誌以及熱蘭遮城日記做為贈與Leuven的信物。

_1050279

下面這棟建築物就是剛剛提到的Tafelrond,目前是Belgium National Bank的Leuven分行。不過因為當天是假日,銀行並沒有開門,所以無法進去走走看看。

_1050265

Saint Peter's Church為當地最古老的教堂。最原始的教堂於西元986年興建於現址,在1176年的一場火災中損毀,並以Romansque風格重建。該Romansque風格的教堂較目前的Gothic風格教堂的規模為小,與大部分的Romansque風格教堂相似,在西邊的盡頭立有對稱的兩座方塔或圓塔,在這裡為圓塔。


今天所看到的Gothic風格建築,則是從1425年改建,至1497年完工。

_1050273


與歐陸的其他Gothic風格教堂相同,就平面而言遵守拉丁十字的結構,而在東側則是以多邊形結構收尾,並有七個小禮拜堂與之相連。教堂的拉丁十字交會處亦有一座尖塔,塔高為50公尺。就原始的設計,塔高應有170公尺。但由於該址的土質無法負荷此一高塔的重量,在多次的崩塌之後,遂於1541年決定了目前的高度為最適的結構,而停止其追求世界最高塔的雄心壯志。


儘管這座高塔的塔高與當時的設計相差甚遠,所代表的仍是當時自治市的權力象徵,亦被納入UNESCO的塔樓史蹟(編號943)。


_1050284

南側耳堂上面的三角牆旁所安置的金人,會定時敲鐘,為該教堂最晚完成的自動化裝置,於1998年設置。下面的這張照片,則是由Town Hall拍攝教堂的南面。

From Leuven

因為相隔太久,都快忘記哪張照片是哪邊了。下面這張照片,應該是教堂的西側。該面玻璃窗的裝飾,應該是英國所謂的流水式(Flowing),到歐陸變發展為火焰式(Flamboyant)風格,亦即以雙彎曲線各自整合四個垂直的窗框結構,看似兩道火焰向上噴發。

From Leuven

朝東面望去,則能夠看到多邊形的結構。但因為東側目前已做為該教堂展示聖物的展間,需要購買門票才能進入,對我們來說並沒有太大吸引力,所以東側較為詳細的照片從缺。



_1050246

下面是雕工相當精細的讀經檯。常逛教堂的看倌們應該不陌生,做禮拜的時候,神職人員會站在台上帶領大家吟唱詩歌。

_1050253



From Leuven

若是辜狗相關的資訊,可以看到Saint Peter's Church是屬於一種Brabant地區的Gothic式建築風格。對於該風格我不是相當清楚,但若就下面這張照片來看,似乎是一種將起拱石的位置降低到約一個人身高的地方,使整體結構能夠架起高大的尖形拱頂。此外,Nave第二層結構的空間壓縮,並部分鏤空,但並未像York Minster一樣大幅的壓縮。第三層結構亦開窗,但由於第二層並為大幅壓縮,故而窗戶的面積不大,室內的光線就同時期的教堂而言並不算充裕。

From Leuven

印象中,下面這張照片是北面耳堂的玻璃窗。簡潔的Y形結構,上面設計三個圓形結構,兩大一小,看起來不會太膩。這間教堂的玻璃大致上採用素色,使人感覺儉樸而隆重。下面這張照片的亮度故意under一些,才能呈現玻璃上淡淡的顏色。

From Leuven

下面的這個小鐘,是我認為教堂內一個可愛的角落。

_1050255

離開教堂後,就開拔往距離有點遠的Grand Béguinage。印象中,在抵達之前,會走過一大段的下坡路,之後轉進巷內。過程中,只要遇到標示不清楚,或是指標中斷的地方,就是問路。就這樣,約二十分鐘後,便抵達Grand Béguinage的入口,也就是下面這張照片的地方。


_1050288

回頭望向來時路。前面的巷子右轉,到大馬路上左轉,即回到往Grote Markt的路上。

_1050287

所謂的Béguinage(法文;荷蘭文為Begijnhof),意指由嚮往清修的女性天主教徒(Beguines)所組成的社區。在這個社區的女性,僅為虔誠的教徒,希望能夠終身按照天主教的清修方式生活。由於並非修女的身份,故可隨時還俗。而這類的Béguinage,多存在於中古世紀以來低地國的大城市郊區,因為一方面能夠取得與世俗人們適當的距離,另一方面又能享有寧靜的清修環境。然而,這個景點也因此與市中心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在這裡所指的低地國(Low Countries),為中古世紀晚期與近代歐洲對荷比盧三國、法國東北部以及德國西部等陸地低於海平面區域的正式稱謂。

_1050308

Leuven的Grand Béguinage亦與Brugge的Béguinage一同列入編號855號的UNESCO歷史遺產。

_1050311

在入口處便能看到該Béguinage的教堂。由於當天有對新人在這邊拍婚紗,所以能夠取景的角度相當有限。

_1050292

這個Béguinage在相關的史料記載上提到,應是在西元1232年開始有清修者聚集,並開始運作。但在16世紀的時候,從事相關研究的歷史學者發現,有文件指出,最早的紀錄可回溯至1205年,亦即歐陸及英國的本篤、西妥以及其他以清修為主要目的的修道院以及修到場所大量成立的黃金時期,距今超過八百年的歷史。

From Leuven

雖然16世紀晚期的宗教衝突使修行者以及Béguinage數量的發展呈現停滯狀態,但從1621年開始,特別在1650到1670年之間的20年,又進入另一個黃金時期,直到法國大革命反對天主教教廷的聲浪再起為止。

_1050295

由於1630到1670年代之間的蓬勃發展,可以發現這座Béguinage裡的大部分建築風格皆屬於該時期。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革命人士反對天主教教廷以及其所屬或信仰天主教的清修地點與修道院,遂將這個Béguinage改為貧民救濟院使用。清修者並未因此被逐出該社區,僅是被迫將閒置的房間出租給老年人以及貧民使用。

_1050296

在老年人與貧民進入該社區後,其生活環境變得髒亂不堪,並在1960年代達到一個極致。由於當地的社福團體缺乏管理與修繕的資金,遂將該社區賣給Leuven大學。Leuven大學在入手這個Béguinage後,便於1960與1970年代著手重建事宜。入口處及教堂的整修,則在1980年代完成。這一系列的翻修,振興了當地古蹟維護的動力,並完成許多古蹟的整修與重建。在今日,這個Béguinage應該是做為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的學生宿舍。其實仔細觀察Béguinage入口處對面的一排住宅,應該也是學生的住處。

From Leuven




關於Leuven的行程就簡短介紹到此。本文所帶到的景點有限,希望能夠提供些許有用的訊息。











Sunday, 19 February 2012

Sir John Betjeman at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已經超過一年沒提筆寫blog了!


回到台灣後,大部分的時間不是參與研究計畫報告的撰寫或發展自己的研究,便是積極的找工作。目前雖未有很大的進展,但仍在該我自己的軌道上前進著。正如一個我尊敬的長輩告訴我的,就像麻將一樣,儘管很早就在聽牌了,最後胡的卻是別家。較為重要的,就是得要在這樣的環境中耐住性子,並把握住時間,方能在機會來了的時候掌握。


然而,除了自己專業的事情之外,也是得發展其他興趣,才能夠在這輩子的事業結束之後,不會頓時變得空洞。Anyways,現在回來寫寫blog,但不知道下一篇何時會端出來  XDDD


下面這張照片就是已經放在版頭超過一年的照片,地點在London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Railway Station的Sir John Betjeman雕像。


P1150547-4-1


在York的那段時間,若要由London進出英國,必定要在King's Cross搭車。King's Cross因為小說與同名電影Harry Potter而變得有名,而月台區若沒有購票則無法進入,所以站方「從善如流」的在月台區之外設了一個9又3/4月台讓小說以及影迷們拍照。我之前有拍了,不過現在找不到照片。那是個讓我感覺有點蠢的地方,因為就是一個推車的把手固定在牆面上而已,雖然我想這樣說可能會被人說無趣  XD


P1140634-1


London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車站(如上圖)就與King's Cross車站相鄰。不需要擔心找不到St. Pancras International,因為這棟Victorian形式建築的車站相當顯眼,絕對不會錯過。


London St. Pancras啟用於1868年,做為英國Midland火車線位於南邊的終點,地處現今London的市中心部分,後面與King's Cross車站一樣,倚著Regent's Canal。若是之前曾讀過我有關於英國Canal的相關文章,應該多少有印象。London St. Pancras正式成為國際性的火車站,則始於2007年11月4日Eurostar開始在此火車站營運,並聯繫歐陸開始。其餘的歷史,則請看倌們自行辜狗一下。


P1140640-1


這篇的重點在於St. Pancras International車站裡讓我眼睛一亮的雕像。這裡較為有名的除了上面的這個Sir John Betjeman銅像外,就是Sir John Betjeman後方的那個高大的The Meeting Place雕像。


P1150541-1


Sir John Betjeman是名英國著名的詩人,也是主要的Victorian時代建築的保護者之一,這就是這座銅像的紀念意義。


P1140639-1


Sir John Betjeman的主要貢獻,即在於在1960年代一片廢除London St. Pancras車站的聲浪中,大力主張留下該車站的代表人物之一。


就St. Pancras車站的歷史來看,在1921年Midland線以及London西南線(London and North Western Railway;LNWR)合併後,以Euston做為其在London的終點站,使得St. Pancras可有可無。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儘管St. Pancras有受到損害,但僅修復其玻璃的部分而已。之後,London向西北的鐵路線,無論長途或短程,皆不以St. Pancras做為終點站,使其存續更加岌岌可危。 


P1150544-1


雖然在1960到1966年之間,短暫的擔任West Coast Main Line的London終點站,但充其量只是因為Euston整修,而暫時取代部分Euston的功能而已。因此,在1966年卸下該任務後,即積極的討論拆除St. Pancras車站的議題。而就在Sir John Betjeman的奔走下,St. Pancras逃過了被拆除的命運。


在此之後,1980年代中期以來的大London地區火車地下化以及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火車營運私有化,亦使St. Pancras的使用率大為降低。雖未再討論其拆除問題,亦使英國當局思考重新定位St. Pancras的功能。也因此,發現其做為Eurostar在London的終點站之可行性。故在2004年進行規劃與整修,於2007年9月重新開放。除負責部分大London地區的鐵道運輸外,更為重要的是擔負起運輸旅客往來英國與歐陸的責任。這就是目前所能看到的St. Pancras International。主建築保留了過去Victorian時代的結構不變,重新設計了玻璃的部分,使得內部更為寬敞明亮。


當然,若在1960年代沒有Sir John Betjeman的努力,使St. Pancras車站得以被保留,則今天看到的應該是相當不同的景象。


P1150546-1


The Meeting Place這個雕像,大部分的風評不是太好。舉凡之前兩篇blog文章提到的Antony Gormley認為,這個雕像「is a very good example of the crap out there」  XDDD  我個人認為,有個龐然大物擋住我在火車站裡的動線,而且就我的感覺也不是相當美麗,則會是個很詭異的東西。儘管,他所要呈現的,應該是在於鐵路旅遊中,在身邊處處可見的情侶們;或是,因為其中一方的短暫離別,而依依不捨的情景吧  XDDD


P1140635-1


最後我們看到King's Cross車站的外觀。很遺憾的,因為我從London進出英國的機會不多,且大多經過得相當匆忙,故沒有好好的拍過King's Cross車站。在此,就放上這一張離開英國前拍攝的車站外觀,以供紀念。


希望這篇的內容,可以讓看倌們至少獲得一丁點的有用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