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March 2009
Spring's coming back
每年英國在三月底四月初的時候是水仙花(daffodil)盛開的季節,而這也告知春天來了的消息。坦白說,從2006年來到英國一直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拍過好看的水仙花。那時候一直在忙論文,總想說等這一部分完成之後就去拍照。結果不外乎那一章一直趕不完,不然就是趕完了之後發現花都枯了。所以,今年一直在觀察何時開得最茂盛以及哪邊的水仙花最密,結果發現離家裡不遠的城牆邊就有一片黃澄澄的水仙花田(因為還頗整齊,所以我想應該是有人規劃的吧)。水仙花的花季過了之後,緊接著就是油菜花(rape)開放的季節。兩樣都是黃的,其中油菜花最是讓我激賞,整片原野呈現金黃色的壯闊,相信是台灣少見的。我也曾想過找個地方拍一片沒有盡頭的油菜花田,若搭配上湛藍的天空,應該是相當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象。
Clifford Tower是York的主要景點之一,每到水仙花綻放的時候,Tower四周的小山坡也會點綴性的長一些。如果要問我每一年水仙花在這裡是不是開的很密,其實我也沒啥印象,因為每到這個時間就會開水仙花,已經感到理所當然。如果有一年開得特別少,或甚至不開,那大概會印象深刻吧。Anyways,今年Clifford Tower下的水仙花還頗密,就在她們開得最美的時候留個紀念吧。
在國外的這段時間,總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原因不外乎每天大致上都focus在自己的研究上。如此一來,對於四周環境變化的漠視,實在太過可惜。
Labels:
Britain,
daffodil,
England,
Leica 25mm F1.4,
North Yorkshire,
Panasonic L1,
UK,
York
Saturday, 21 March 2009
Trip to Dublin (I): ecclesiastical buildings
有關愛爾蘭行的遊記,之前已經完成幾篇,計有(先回憶一下,因為中間隔太久):布拉尼城堡(Blarney Castle)、科克(Cork)以及科輔(Cobh)。
晚上到Dublin後就直接到下榻的hostel去check in,之後三秒大叔的中國朋友K開著他跟朋友借來的車載我們到Tesco買些補給品,並到他家晃了一下就把我跟阿比給載回hostel。而三秒大叔這幾天都是住在K家,且這幾天的晚飯都是到K家裡面招待。
Dublin的正確發音應近似於達布林。記得將近出發到Dublin的前夕,跟英國朋友C(註一)說Easter假期要去愛爾蘭。很自然的,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打算要去幾個城市,我則按照順序從Cork以及Blarney開始,說到Dublin時他怎麼聽也聽不懂,因為我按照一般的翻譯─都柏林─直接翻譯回來。一直到他問我怎麼拼的時候,他才跟我說那個應該要發作達布林。所以,學到一個正確的發音概念。至於Dublin的歷史,可輕易的從Wikipedia找到中文版的說明,因此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回到hostel後就是洗澡跟睡覺了,當天相當晚睡,接近一點。隔天早上記得跟三秒大叔約9點左右,早上就開始逛Dublin街區、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Trinity College跟Dublin Castle。中午時在Dublin Castle遇到了阿比跟三秒大叔的韓國同學孫先生,隻身從北愛玩到愛爾蘭共和國,共計16天左右。這天跟我們在Temple Bar吃完中餐後,就得要去趕飛機回去寫報告了。下午的行程就比較鬆,閒晃還沒造訪的街區後,就殺去離其他景點較遠的,也是我這趟行程算是最重要的景點─St. James's Gate。聽這個名稱可能沒多大感受,說更仔細一點,這裡就是我鍾愛的Guinness(台灣譯為健力士)啤酒的原產地啊啊啊啊啊啊!!!!!!不過我想沒興趣的人應該不會有任何的興奮感。第二天的行程則是一大早可以去補拍一些照片,中午在K工作的地方附近吃個飯後,便出發到古時候西歐最大的莊園─Powerscourt。英國一些有錢人家的壁爐,比方York的鉅富之一─Fairfax家族─在York的宅邸所安置的壁爐,便是從Powerscourt搭船來的。最後一天則是輕鬆的補照片,搭中午的飛機回到英國。
這次住的地方,區位算是方便。這個地方的交通發達,位於主要的鬧區Temple Bar的南邊,晚上不至於太吵鬧。一出門的右手邊就是Christ Church Cathedral,對面則是Dublin Castle。往這棟Cathedral的方向繼續走下去左轉,就是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的所在;若不轉彎直直走,就會抵達上面所提到的St. James's Gate酒廠,但約20至25分鐘的步行時間。
Christ Church Cathedral的本名為The Cathedral of the Holy Trinity,全名為Cathedral of the United Dioceses of Dublin and Glendalough and Metropolitical Cathedral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of Dublin and Cashel。這一座教堂是Dublin兩座最古老的中世紀教堂之一,另一座則為上面提到的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也就是每年3月17日英國跟愛爾蘭,特別是愛爾蘭,St. Patrick's Day這個國定假日所紀念的主角。話說回Christ Church Cathedral,這是棟建於西元1030年的哥德式教堂,完成於1038年。佔地相當廣,可以看到橫跨道路的兩旁。
教堂的前方可看到早期Norman民族在這裡居住所建的村落一角,下面的照片是被考古人員挖掘出來的區域。其實歐洲這裡維護古蹟的方式相當隨意,比方這個Norman民族所留下村莊遺址,並沒有架棚子來保護。或許也是因為這個遺址在考古學上的貢獻度不高,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可以拉近參觀者跟古物的距離。
Christ Church Cathedral再過去會看到一間小教堂─St. Audoen's Catholic Church。這間教堂的原名為St. Ouen,是Dublin最古老的parish church,於1190年完工。該教堂的所在位置,相當接近於中古世紀Dublin城的中心區域,目前仍被使用中。所謂的parish,在英國及原先天主教盛行的國家而言,是最基本的地區行政單位。幾乎每個parish都有其自己的parish church,而教堂中有多位神職人員為該地區或社區服務,代表著地區主教或是更高層的主教透過parish church將其觸手深入國家的各地區。經由這種方式,使得中古世紀的歐洲基本上是採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此外,英國早期是限制人民從一個parish自由遷徙到另一個parish去,以這樣的方式來控制人民,除非被判流放之類的刑罰,否則這類的規定十分嚴格。
跟英國的教堂相比,我較為偏好愛爾蘭的教堂,特別是其粗曠的外表以及稜角與直線相當果決的方塔,與英國教堂的風格迥然不同。
折返回Christ Church Cathedral向右轉,一直走下去又會看到一座方塔,這座是屬於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的塔,只可惜當天正在整修。
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屬於哥德式建築,完工於西元1191。就Dublin的兩座Cathedral來說,是較大的一座,且也是愛爾蘭最大的教堂。雖然St. Patrick's Cathedral是目前代表全愛爾蘭共和國的Cathedral,但愛爾蘭的樞機主教則是居住於Christ Church Cathedral,就是之前提到的那間。St. Patrick's Cathedral主要的功能是用來管理全愛爾蘭共和國下轄的12支分會,發揮其所代表的功能。
現今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的所在地是過去西元450年左右一座木製教堂的遺址。這座以木頭建造的小教堂在當時見證了Saint Patrick保護者的受洗儀式。在傳說中提到,這些保護Saint Patrick的志士們是以旁邊一座古井的水進行洗禮,故而蓋了這座小教堂以紀念。從那時起,井口被以一塊雕刻有Celtic Cross的石塊給隱藏起來,一直到1901年這口井才重見天日,而那塊封住井口的石頭目前被供奉於教堂裡。
教堂雖於1191年完成建造,但今日的面貌則是奠基於1191年到1270年之間的升級改建。而這個改建的動作則是使自Henry於1212年在London被John the King任命為Dublin的樞機主教開始。Henry對英國的影響深遠,他與之前提到的Lincoln Cathedral主教一樣,同為見證John the King簽署大憲章的主教們之一。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改建過程所需的資金,募集自全愛爾蘭島的教士們平日所籌得的香油錢,最後完工的部分則為Lady Chapel。
入口處左右各一個頭像。
一進門便會看到雕塑林......就是很多雕塑的地方。
Saint Patrick於公元387年出生於威爾斯,在16歲的時候被俘虜成為奴隸並帶到愛爾蘭負責放牧的工作。六年後他逃離奴役的生活重獲自由,並回到了威爾斯的家鄉。返回威爾斯後沒多久便進入教堂工作,沒多久就回到愛爾蘭的西北部傳教。但就現有的史料,並無法證實Saint Patrick曾經在這裡的哪一間教堂傳教。Saint Patrick曾教導愛爾蘭人有關於三位一體(Trinity)的概念,而他所用來說明的信物便是三葉的幸運草(Shamrock)。目前愛爾蘭的國定假日─Saint Patrick's Day(17th of March)─則相傳是Saint Patrick的往生日。不只愛爾蘭,這一天在英格蘭也會有些慶祝活動。比方這一天會看到很多人跑吧,記得2007年到Newcastle去剛好遇到Saint Patrick's Day,凡是一次購買4 pints的Guinness則會送你綠色高帽一頂。此外,英格蘭的白底紅色叉叉圖樣的旗幟便是Saint Patrick的象徵。而蘇格蘭隨處可見的藍底白色叉叉的旗幟,則是代表另一位聖人─Saint Andrew。不過,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另外,之前在找有關於Glastonbury Tor的相關資料時曾經看過有關Saint Patrick的傳說亦在Somerset出現。在我的Glastonbury這篇文章提到,Glastonbury Tor上面曾經有一座St. Michael's Church,而其所殘餘的部分則是目前山丘上的那座塔。而這則傳說提到,這座St. Michael's Church的建立即與Saint Patrick有關。而有關於這則傳聞的記載,可能要請看倌自己登上Glastonbury Tor觀看囉。
講到下面這個門的破洞的故事,還真的頗妙。話說Dublin的兩戶貴族世家因為某件事情起了爭執而造成長久以來的不合。其中一方因為希望能和另一方講和,所以來到了Cathedral希望由主教主持這件事情。主教叫來了兩方人馬,並希望他們在神的見證下能夠重修舊好。為了留下兩家人和好的證據,便協議以斧頭打破這面門來立下這個誓言。所以,這面可憐的門儘管不願意,也得見證這兩家人再次交好。
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就過去的Dublin城的規模觀之,其實是位於城牆以外的範圍。實際上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跟Christ Church Cathedral兩座教堂的距離並不遠,但在古代,中間就硬是隔了一座城牆。印象中,Dublin城的城牆好像全部都被拆除了,而不是跟York一樣,以城牆作為市中心區的範圍。
其實一早上逛的這幾間教堂,可以清楚的看到與過去其他文章所提及的教堂相當的不同,特別是外觀的部分。再者,這幾間教堂的主塔似乎都位於角落的部分,而非像大部分英國大教堂位於中心處的搭建習慣。此外,愛爾蘭的教堂內部裝飾並不比英國來得華麗,雕刻也少很多。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系列的簡潔風格,他們的俐落則是我所欣賞的部分。
接下來的Dublin文章則會涵蓋Dublin Castle、Temple Bar、Trinity College、St. Stephen's Green、O'Connell Street以及我最愛的St. James's Gate。
註一:C就是之前有一篇提到,跟我說一年之中他有三天會徹底檢討自己這一年的生活的人XD
晚上到Dublin後就直接到下榻的hostel去check in,之後三秒大叔的中國朋友K開著他跟朋友借來的車載我們到Tesco買些補給品,並到他家晃了一下就把我跟阿比給載回hostel。而三秒大叔這幾天都是住在K家,且這幾天的晚飯都是到K家裡面招待。
James Larkin位於O'Connell Street上的雕像 From Dublin, Ireland |
Dublin的正確發音應近似於達布林。記得將近出發到Dublin的前夕,跟英國朋友C(註一)說Easter假期要去愛爾蘭。很自然的,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打算要去幾個城市,我則按照順序從Cork以及Blarney開始,說到Dublin時他怎麼聽也聽不懂,因為我按照一般的翻譯─都柏林─直接翻譯回來。一直到他問我怎麼拼的時候,他才跟我說那個應該要發作達布林。所以,學到一個正確的發音概念。至於Dublin的歷史,可輕易的從Wikipedia找到中文版的說明,因此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回到hostel後就是洗澡跟睡覺了,當天相當晚睡,接近一點。隔天早上記得跟三秒大叔約9點左右,早上就開始逛Dublin街區、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Trinity College跟Dublin Castle。中午時在Dublin Castle遇到了阿比跟三秒大叔的韓國同學孫先生,隻身從北愛玩到愛爾蘭共和國,共計16天左右。這天跟我們在Temple Bar吃完中餐後,就得要去趕飛機回去寫報告了。下午的行程就比較鬆,閒晃還沒造訪的街區後,就殺去離其他景點較遠的,也是我這趟行程算是最重要的景點─St. James's Gate。聽這個名稱可能沒多大感受,說更仔細一點,這裡就是我鍾愛的Guinness(台灣譯為健力士)啤酒的原產地啊啊啊啊啊啊!!!!!!不過我想沒興趣的人應該不會有任何的興奮感。第二天的行程則是一大早可以去補拍一些照片,中午在K工作的地方附近吃個飯後,便出發到古時候西歐最大的莊園─Powerscourt。英國一些有錢人家的壁爐,比方York的鉅富之一─Fairfax家族─在York的宅邸所安置的壁爐,便是從Powerscourt搭船來的。最後一天則是輕鬆的補照片,搭中午的飛機回到英國。
Kinlay House at Dublin是我們此行在Dublin的落腳處。 From Dublin, Ireland |
這次住的地方,區位算是方便。這個地方的交通發達,位於主要的鬧區Temple Bar的南邊,晚上不至於太吵鬧。一出門的右手邊就是Christ Church Cathedral,對面則是Dublin Castle。往這棟Cathedral的方向繼續走下去左轉,就是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的所在;若不轉彎直直走,就會抵達上面所提到的St. James's Gate酒廠,但約20至25分鐘的步行時間。
Dublin市區的街燈。 From Dublin, Ireland |
Christ Church Cathedral的本名為The Cathedral of the Holy Trinity,全名為Cathedral of the United Dioceses of Dublin and Glendalough and Metropolitical Cathedral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of Dublin and Cashel。這一座教堂是Dublin兩座最古老的中世紀教堂之一,另一座則為上面提到的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也就是每年3月17日英國跟愛爾蘭,特別是愛爾蘭,St. Patrick's Day這個國定假日所紀念的主角。話說回Christ Church Cathedral,這是棟建於西元1030年的哥德式教堂,完成於1038年。佔地相當廣,可以看到橫跨道路的兩旁。
From Dublin, Ireland |
連接兩側教堂建築區的橋。 From Dublin, Ireland |
From Dublin, Ireland |
From Dublin, Ireland |
教堂的前方可看到早期Norman民族在這裡居住所建的村落一角,下面的照片是被考古人員挖掘出來的區域。其實歐洲這裡維護古蹟的方式相當隨意,比方這個Norman民族所留下村莊遺址,並沒有架棚子來保護。或許也是因為這個遺址在考古學上的貢獻度不高,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可以拉近參觀者跟古物的距離。
教堂對面的雕像,不知道有什麼更深一層的意境。 From Dublin, Ireland |
Christ Church Cathedral再過去會看到一間小教堂─St. Audoen's Catholic Church。這間教堂的原名為St. Ouen,是Dublin最古老的parish church,於1190年完工。該教堂的所在位置,相當接近於中古世紀Dublin城的中心區域,目前仍被使用中。所謂的parish,在英國及原先天主教盛行的國家而言,是最基本的地區行政單位。幾乎每個parish都有其自己的parish church,而教堂中有多位神職人員為該地區或社區服務,代表著地區主教或是更高層的主教透過parish church將其觸手深入國家的各地區。經由這種方式,使得中古世紀的歐洲基本上是採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此外,英國早期是限制人民從一個parish自由遷徙到另一個parish去,以這樣的方式來控制人民,除非被判流放之類的刑罰,否則這類的規定十分嚴格。
St. Audoen's Church。 From Dublin, Ireland |
From Dublin, Ireland |
跟英國的教堂相比,我較為偏好愛爾蘭的教堂,特別是其粗曠的外表以及稜角與直線相當果決的方塔,與英國教堂的風格迥然不同。
折返回Christ Church Cathedral向右轉,一直走下去又會看到一座方塔,這座是屬於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的塔,只可惜當天正在整修。
這座方塔,也是所有愛爾蘭教堂裡面我最喜愛的, 無奈要整修到6月...... From Dublin, Ireland |
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屬於哥德式建築,完工於西元1191。就Dublin的兩座Cathedral來說,是較大的一座,且也是愛爾蘭最大的教堂。雖然St. Patrick's Cathedral是目前代表全愛爾蘭共和國的Cathedral,但愛爾蘭的樞機主教則是居住於Christ Church Cathedral,就是之前提到的那間。St. Patrick's Cathedral主要的功能是用來管理全愛爾蘭共和國下轄的12支分會,發揮其所代表的功能。
現今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的所在地是過去西元450年左右一座木製教堂的遺址。這座以木頭建造的小教堂在當時見證了Saint Patrick保護者的受洗儀式。在傳說中提到,這些保護Saint Patrick的志士們是以旁邊一座古井的水進行洗禮,故而蓋了這座小教堂以紀念。從那時起,井口被以一塊雕刻有Celtic Cross的石塊給隱藏起來,一直到1901年這口井才重見天日,而那塊封住井口的石頭目前被供奉於教堂裡。
教堂雖於1191年完成建造,但今日的面貌則是奠基於1191年到1270年之間的升級改建。而這個改建的動作則是使自Henry於1212年在London被John the King任命為Dublin的樞機主教開始。Henry對英國的影響深遠,他與之前提到的Lincoln Cathedral主教一樣,同為見證John the King簽署大憲章的主教們之一。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改建過程所需的資金,募集自全愛爾蘭島的教士們平日所籌得的香油錢,最後完工的部分則為Lady Chapel。
入口處左右各一個頭像。
From Dublin, Ireland |
From Dublin, Ireland |
一進門便會看到雕塑林......就是很多雕塑的地方。
From Dublin, Ireland |
St. Patrick的雕像。 From Dublin, Ireland |
Saint Patrick於公元387年出生於威爾斯,在16歲的時候被俘虜成為奴隸並帶到愛爾蘭負責放牧的工作。六年後他逃離奴役的生活重獲自由,並回到了威爾斯的家鄉。返回威爾斯後沒多久便進入教堂工作,沒多久就回到愛爾蘭的西北部傳教。但就現有的史料,並無法證實Saint Patrick曾經在這裡的哪一間教堂傳教。Saint Patrick曾教導愛爾蘭人有關於三位一體(Trinity)的概念,而他所用來說明的信物便是三葉的幸運草(Shamrock)。目前愛爾蘭的國定假日─Saint Patrick's Day(17th of March)─則相傳是Saint Patrick的往生日。不只愛爾蘭,這一天在英格蘭也會有些慶祝活動。比方這一天會看到很多人跑吧,記得2007年到Newcastle去剛好遇到Saint Patrick's Day,凡是一次購買4 pints的Guinness則會送你綠色高帽一頂。此外,英格蘭的白底紅色叉叉圖樣的旗幟便是Saint Patrick的象徵。而蘇格蘭隨處可見的藍底白色叉叉的旗幟,則是代表另一位聖人─Saint Andrew。不過,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另外,之前在找有關於Glastonbury Tor的相關資料時曾經看過有關Saint Patrick的傳說亦在Somerset出現。在我的Glastonbury這篇文章提到,Glastonbury Tor上面曾經有一座St. Michael's Church,而其所殘餘的部分則是目前山丘上的那座塔。而這則傳說提到,這座St. Michael's Church的建立即與Saint Patrick有關。而有關於這則傳聞的記載,可能要請看倌自己登上Glastonbury Tor觀看囉。
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的內裝相當簡潔。 From Dublin, Ireland |
From Dublin, Ireland |
From Dublin, Ireland |
The Choir。 From Dublin, Ireland |
講到下面這個門的破洞的故事,還真的頗妙。話說Dublin的兩戶貴族世家因為某件事情起了爭執而造成長久以來的不合。其中一方因為希望能和另一方講和,所以來到了Cathedral希望由主教主持這件事情。主教叫來了兩方人馬,並希望他們在神的見證下能夠重修舊好。為了留下兩家人和好的證據,便協議以斧頭打破這面門來立下這個誓言。所以,這面可憐的門儘管不願意,也得見證這兩家人再次交好。
From Dublin, Ireland |
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就過去的Dublin城的規模觀之,其實是位於城牆以外的範圍。實際上Cathedral of Saint Patrick跟Christ Church Cathedral兩座教堂的距離並不遠,但在古代,中間就硬是隔了一座城牆。印象中,Dublin城的城牆好像全部都被拆除了,而不是跟York一樣,以城牆作為市中心區的範圍。
其實一早上逛的這幾間教堂,可以清楚的看到與過去其他文章所提及的教堂相當的不同,特別是外觀的部分。再者,這幾間教堂的主塔似乎都位於角落的部分,而非像大部分英國大教堂位於中心處的搭建習慣。此外,愛爾蘭的教堂內部裝飾並不比英國來得華麗,雕刻也少很多。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系列的簡潔風格,他們的俐落則是我所欣賞的部分。
接下來的Dublin文章則會涵蓋Dublin Castle、Temple Bar、Trinity College、St. Stephen's Green、O'Connell Street以及我最愛的St. James's Gate。
註一:C就是之前有一篇提到,跟我說一年之中他有三天會徹底檢討自己這一年的生活的人XD
Labels:
Dublin,
Eire,
Ireland,
Leica 14-50mm F2.8-3.5,
Panasonic L1
Friday, 20 March 2009
I Believe by Blessid Union of Souls
這首I Believe在90年代初期走紅,那時記得是高二吧。高中時代回到家裡,常跟老姐就窩在收音機前面聽ICRT。I Believe這首歌收錄於Blessid Union of Souls的第一張專輯Home裡面。這張專輯發行於1995年3月,但其中最暢銷的單曲─I Believe─則提早被一些電台的DJ們採用。我想這是市場行銷的方式之一,能夠測試市場的風向。果然,這首單曲在電台播放後聲勢一路大好,在Home這張專輯正式發行後,馬上便拿下金唱片。再過不到多久,銷售量就達到白金唱片的水準。I Believe這首歌在1995年便拿下電台最受歡迎的歌曲第一名,以及美國Billboard年終排行第8名。而以詭譎著稱的英國排行榜,當年只拿下第29名的成績,或許是因為曲風不受歡迎。
Home這張專輯於1993年開始籌備,這個來自Ohio的搖滾團體─Blessid Union of Souls─籌畫了兩年的作品除了I Believe獲得佳績以外,同一張專輯的Oh Virginia與Let Me Be the One也獲得一些成果,但顯然遠不及I Believe。之後的一些專輯,成績也遠不如Home來得好。主唱兼作詞與作曲的Eliot Sloan談到創作的心路歷程時提到,由於他認為God與Love是對等的東西,所以"Love will find a way"即指"God will find a way [for you]"。而為了不讓聽眾覺得歌詞嘮嘮叨叨充滿說道的影子(其實看團名也可清楚感受到對神的愛),Eliot花了相當的心力在修飾用字遣詞的部分。
那就不多說了,一同來欣賞這首90年代中期盛即一時的歌曲吧!
Home這張專輯於1993年開始籌備,這個來自Ohio的搖滾團體─Blessid Union of Souls─籌畫了兩年的作品除了I Believe獲得佳績以外,同一張專輯的Oh Virginia與Let Me Be the One也獲得一些成果,但顯然遠不及I Believe。之後的一些專輯,成績也遠不如Home來得好。主唱兼作詞與作曲的Eliot Sloan談到創作的心路歷程時提到,由於他認為God與Love是對等的東西,所以"Love will find a way"即指"God will find a way [for you]"。而為了不讓聽眾覺得歌詞嘮嘮叨叨充滿說道的影子(其實看團名也可清楚感受到對神的愛),Eliot花了相當的心力在修飾用字遣詞的部分。
那就不多說了,一同來欣賞這首90年代中期盛即一時的歌曲吧!
Tuesday, 17 March 2009
Candies by Fox's
記得小時候,特別是三節的時候,家裡總是會收到滿滿的禮。一直以來不喜歡甜食的我,每到農曆過年前,卻總是會期待薄荷糖的到來......很奇怪啊,我就是喜歡薄荷糖的那股先是清淡後是濃郁的薄荷味直竄腦門。而薄荷糖裡面,我又特別喜歡Fox's這個牌子。記得當時的內外包裝都是透明的塑膠紙,上面印有一隻北極熊做為商標。
前幾週上超市的時候發現了這牌薄荷糖的蹤跡,目前正在半價特惠,62p一包,一直到本月底。本來前幾個禮拜就想買了,但因為阿比對薄荷糖有點反感,所以暫時做罷。這禮拜到Morrison's報到時,想說這個月底應該人就在高地晃了,所以先買了吧。
這間公司這系列的糖果總共三種款式,最經典的自然是薄荷糖,另外就是綜合水果糖。最新的口味就是黑色的這包,liquorice and aniseed。端詳了很久,aniseed我知道,是八角的意思,但前面那個我就不太確定了,但可以知道的是應該也是香料。不喜歡嚐鮮的我,就以往的經驗而言,買新貨的可能性不高,但黑色的包裝實在是蠻吸引我的,所以就上吧! 這回的包裝,外頭是用質感頗佳的塑膠袋,而每顆糖果則是以蠟紙包裹,很有高級糖果的感覺。寫的時候突然想到忘記拍糖果紙,改天有拍再補上。
果然,薄荷糖的確沒讓我失望,就是我幼時的回憶。令我懷念的薄荷味,又再次直竄我腦門......陪伴我在讀書感到疲倦之虞,讓我重新振作精神,再次出發。
至於黑色的這款......剛剛打開吃了第一個......八角味十足......果然承襲其薄荷以及水果糖的精神,該是什麼味道就是什麼,而且其濃郁的味道更會直接衝擊你的大腦。這款黑色糖果塞進嘴巴後,隨即襲來的就是重重的八角味,其中帶有另一種熟悉的味道,很像是甘草。果然,查了liquorice這個字,是甘草沒錯,我最愛的中藥材。不過吃久了覺得,這種具有我所喜愛的中藥以及香料而製成的糖果,似乎不適合多吃......一包對我來說,稍嫌太多了點......其實光一顆來說對我就有點多了......
Anyways,看能吃多少就再說了......
前幾週上超市的時候發現了這牌薄荷糖的蹤跡,目前正在半價特惠,62p一包,一直到本月底。本來前幾個禮拜就想買了,但因為阿比對薄荷糖有點反感,所以暫時做罷。這禮拜到Morrison's報到時,想說這個月底應該人就在高地晃了,所以先買了吧。
這間公司這系列的糖果總共三種款式,最經典的自然是薄荷糖,另外就是綜合水果糖。最新的口味就是黑色的這包,liquorice and aniseed。端詳了很久,aniseed我知道,是八角的意思,但前面那個我就不太確定了,但可以知道的是應該也是香料。不喜歡嚐鮮的我,就以往的經驗而言,買新貨的可能性不高,但黑色的包裝實在是蠻吸引我的,所以就上吧! 這回的包裝,外頭是用質感頗佳的塑膠袋,而每顆糖果則是以蠟紙包裹,很有高級糖果的感覺。寫的時候突然想到忘記拍糖果紙,改天有拍再補上。
果然,薄荷糖的確沒讓我失望,就是我幼時的回憶。令我懷念的薄荷味,又再次直竄我腦門......陪伴我在讀書感到疲倦之虞,讓我重新振作精神,再次出發。
至於黑色的這款......剛剛打開吃了第一個......八角味十足......果然承襲其薄荷以及水果糖的精神,該是什麼味道就是什麼,而且其濃郁的味道更會直接衝擊你的大腦。這款黑色糖果塞進嘴巴後,隨即襲來的就是重重的八角味,其中帶有另一種熟悉的味道,很像是甘草。果然,查了liquorice這個字,是甘草沒錯,我最愛的中藥材。不過吃久了覺得,這種具有我所喜愛的中藥以及香料而製成的糖果,似乎不適合多吃......一包對我來說,稍嫌太多了點......其實光一顆來說對我就有點多了......
Anyways,看能吃多少就再說了......
Sunday, 15 March 2009
10th Anniversary
I gradually realise that I couldn't say that I live a happy life if I eventually were not with you......I'm certain that I will love you as the time I say. And I'm sure that we will build our family hand in hand. Looking forward to our next decade.
Labels:
Britain,
England,
Guinness,
Leica 25mm F1.4,
Mason's Arms,
North Yorkshire,
Panasonic L1,
UK,
York
Thursday, 12 March 2009
Titanic Trail, Cobh, Ireland (24.03.08)
愛爾蘭科克郡(Cork County)的港口科輔(Cobh),沿著海岸邊有一條Titanic Trail。Cobh著名的地方乃在於此地是鐵達尼號(Titanic)沉船前的最後一個停靠站,故而市政府將一些當時相關的建築標號,並取了Titanic Trail這個名稱來吸引觀光客。
在重要建築物外頭,都可看到這樣的一塊板子解說該 建築當時的重要性。 From Cobh, Ireland |
From Cobh, Ireland |
如果想參加專業的導覽的話,這間飯店(Commodore Hotel)備有套裝行程,包含食宿還有整個Titanic Trail的導覽。該飯店的位置就在離火車站不遠處,若從火車站步行過來就在左手邊,絕對不會錯過。
記得當天是搭乘coach抵達Cobh,因為火車在調度上出了問題,到火車站購買火車票卻是以搭coach解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回程的火車沒有問題。但這樣也好,因為可以觀賞更多的風 景,而且往返的路上景色不同。Cobh的火車站跟一個小博物館相連,博物館的門口可以看到當地著名的雕像--Annie Moore and her brothers。如果是以大眾運輸工具抵達Cobh的話,這大概會是第一個景點。
Annie Moore跟她的弟弟等一家人是第一批來自愛爾蘭的正式美國移民。愛爾蘭人大量移民美國的這部分歷史,得回溯到1892年以及之後的大批愛爾蘭移居到美國東岸。描述該時期歷史的著名電影,大概就是阿湯哥跟當時的太太妮可的電影Far and Away(台灣好像翻成遠離家園)。從該部電影可以窺見愛爾蘭因為經濟蕭條,且許多土地不適合較賺錢的農作物生長。農夫在貴族的壓迫下除非上繳更多的農作以外,否則就被迫流離失所。由於人民大量外流,一些勢力較小的貴族也相繼崩落。片中的妮可便來自於一個崩落的貴族家庭,藉著來到新大陸的機會找尋新的成功契機。在人口大量移民新大陸的時期,總移出人數600萬人中的250萬人,皆是從Cobh搭上往新大陸的航班。
火車站裡可看到對這座雕像的介紹文字。 From Cobh, Ireland |
沿著海邊往市中心移動,則會經過海岸邊的公園。這個公園裡面有一座頗特別的雕像,是一個男人手裡捧著一條小船。他的眼神專心著凝視手中的小船,好似小心的呵護著它免於遭受大浪吞噬。搭配上當天陰暗的天氣,儘管讓人感到不安,但看著他護送著手心的小船,讓心裡也帶來了平安。
面著海,專注的捧著小船。
這座雕像背後的那座在山上的教堂稱為St. Colman's Cathedral,是來到Cobh必看的景點之一。經過這座公園之後,必須要左轉上山。St. Colman's Cathedral所處的地勢相當高聳,幾乎在城市裡面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山頂上的教堂。
Cathedral of Saint Colman是一間新哥德式建築的天主教教堂,其著名的地方乃在於其造價、所使用的材質(花崗岩、石灰岩與大理石等)、重建過程所代表的建築競賽等等。該教堂自1868年開始重建,雖然地基在隔年就完成並繼續向上搭建,但因造價過昂且募資過程出現問題,1883至1889年工程停擺。教堂修建的最後一期始於1911年,將沉重的銅製十字架與鐘一一安置上後,於1919年正式完工。從地基搭建完成至教堂落成,花了近半世紀的時間,算是相當久。教堂所花費的價格也隨著建材與設計而水漲船高,從本來估的£33,000到完工時的£235,000,成長了七倍有餘。Cathedral of Saint Colman的工程獲得國內一些名人的好評,比方歷史學家Emmet Larkin所謂的"愛爾蘭19世紀最具雄心的教堂建築"以及Frederick O'Dwyer所說的"維多利亞時期造價最為昂貴的教會建築"。
From Cobh, Ireland |
順著這個步道向上,會引你到教堂的側面。
From Cobh, Ireland |
這個教堂其實外觀相當樸實無華,比照之前介紹的幾間教堂,跟Wells Cathedral外面滿滿的人像雕刻作品比較起來,的確是平實多了。
正面的裝飾也相當儉樸。 From Cobh, Ireland |
From Cobh, Ireland |
教堂裡面的擺設也算是走極簡風。
From Cobh, Ireland |
教堂內部兩側皆有依照聖經故事所做的雕刻,記得左側是耶穌受難前,而右側則為耶穌受難後的神蹟。
From Cobh, Ireland |
也因為是Cobh市區的至高點,從教堂外面可以俯瞰整個港區。愛爾蘭到處都可以看到顏色繽紛的建築,儘管是著上對比色的外牆,擺在一塊還頗協調。
回程搭一點出頭的火車,詳細的時刻已經忘記了,畢竟是一年前的事情。由於往返Cork的火車屬於短程,約半個小時便可抵達,車廂也較為老舊。火車沿線的風景很優,這一線有一半是沿著海岸而建。當地海岸主要是以沙岸地形組成,退潮時可以退個幾公里遠,且岸邊有一些已經遺棄的碉堡,與海構成相當美的畫面。可惜火車窗戶很髒,照不出什麼東西來......
Cobh是個小地方,若要把所有在Titanic Trail上的景點都逛完,再加上Cathedral of Saint Colman,大概也得要半天的時間。這一趟旅程,我們只是快速瀏覽了兩、三個Titanic Trail上的景點,以及海邊的公園與山上的教堂,前後花大約兩個小時。如果行程上許可,Cork郡的景點除了Cork外,就是Killarney National Park。記得這個國家公園不許汽車進入,在這邊可以騎騎馬、坐坐馬車。而Cobh的話,如果有半天時間空閒的話,可以在Cork落腳,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往返,是個不錯的選擇。
(本篇遊記擴充自之前的版本,在Blogger跟好攝網分別是英文跟中文版本。)
Tuesday, 10 March 2009
Moony Interval......
Tonight, the sky is not clear. The moon hides behind the cloud mysteriously. I took two photos of it. This one looks brighter which is taken with F1.4 and 1/2s of shutter.
While the second is a bit darker that is taken with F2.0 at the same shutter speed. Which one do you prefer? Phoebe told me that she is fond of the second because the tone is great although it's slightly blur. To be honest to you, I prefer the second too because of the tone.
Labels:
Britain,
cloud,
England,
Leica 25mm F1.4,
moon,
North Yorkshire,
Panasonic L1,
UK,
York
Saturday, 7 March 2009
Cork, Ireland
科克(Cork)是愛爾蘭共和國的第二大城,位於Cork郡,也是該郡的首府。Cork由聖芬伯(St. Finbarr)建立於西元6世紀,但要一直到西元915至922年左右才成為一個城市的規模。之所以會發展成一個城市的規模,主要還是得居功於維京人(Viking)在這邊建立了一個港口。維京人當時向南侵略,雖以今日的約克(York,過去名為Jorvik)為首都,但仍向四方爭戰,故而來到了愛爾蘭島。Cork市的特許狀一直要到12世紀末才由英王King John頒發,而更高階的皇家特許狀則要一直到1318年才頒與市長。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時代,1900年,市長才被升格為Lord Mayor。
講到Cork這個地方,讓我想到愛爾蘭共和國的民族英雄Michael Collins。Michael於1890年出生於Cork郡西部的一個小地方叫做Sam's Cross。雖然其生命只有短短的31年(1922年歿),但從1916年復活節起義崛起,一直到其因被埋伏暗殺而過世的這短短6年間,卻奠定了愛爾蘭共和國自英國管轄脫離的基礎。由於這裡是順帶提到這位愛爾蘭民族英雄而已,詳細的內容可以參閱Wikipedia的內容以及電影Michael Collins(1996,由Liam Neeson與Julia Roberts主演)。
Cork的景點大致上就散落在River Lee的兩岸。River Lee在Cork市區分成兩條,兩條支流所夾住的部分為目前Cork市區最為繁華的地方,而這一區的河岸以北是舊城區的部分,比方Shandon區的St. Ann's Church以及奶油交易所等地點皆散落其中;以南則為St. Finbarre's Cathedral所在的區域,但離其他景點較遠。
如Blarney篇提到的,我們check in之後先讓計程車司機載我們到Cork的至高點參觀,但因為不知道如果把單眼拿出來會不會被司機多坑了一點錢,所以就做罷。從至高點可以看到St. Ann's Church跟River Lee的河岸,但因為景觀蠻雜的,拍起來也較沒有重點。
隔天(24.03.08)早上就先去晃晃Shandon區,待去完Cobh後,再來逛河的南岸。但為了方便,就把上下半天合在一起寫。
Shandon區因為是老城區,街道較為狹窄擁擠,但好處是無論在何處都可以看到過去的信仰中心St. Ann's Church。St. Ann's Church的方塔,一般是公認為Cork的地標代表。她的方塔四面各有一座鐘,但在過去每一面鐘所指的時間都不同,曾被稱為四面說謊者。我們去的時候,發現其實四面的時間雖有幾分鐘的時差,但已經沒有過去誤差的大了。
St. Ann's Church的現址其實是過去的Church of St. Mary,自1199年起建,但於1690年Cork城被圍攻時毀壞,故在原址蓋了St. Ann's Church。現在的教堂則於1722年完工,並開放信徒膜拜。
Shandon區的景點頗集中,當你從教堂的南邊走過來時,基本上就會先看到圓形的室內市場以及旁邊的奶油交易所。
Shandon區的景點大致上就這樣而已,基本上一個地方可以同時看到三個景點XD 另外,來愛爾蘭可以發現,居民對自家外牆的用色相當大膽,我們還有看到用較深的紫色塗外牆......不過還挺好看的!!! 不然就是很有默契的(應該是有協調過吧),使用不同的顏色,看起來相當協調,比方River Lee上的一排新建築的外牆顏色就如下這樣搭配。
河岸上我記得基本上有三、四座橋,St. Patrick Bridge則是通往Cork最熱鬧的那條街道的橋。
過了上面那道橋後,隨之映入眼簾的就是馬修神父(Father Matthew,1790-1856A.D.)的雕像。這位神父於1808至1814年間在都柏林(Dublin)唸書,之後加入了Cork的教區的傳教任務。主要的事蹟就是於1838年開始主張禁慾與戒酒的活動,不過似乎成效不彰啊......愛爾蘭人可是很愛喝啤酒的,甚至沿著河岸繼續往下走,就可以看到一家知名的愛爾蘭黑啤酒廠商Beamish的工廠......在Dublin篇的時候,主要的街道上(O'Connell Street)也可以看到另一尊馬修神父的雕像。
在往St. Finbarre's Cathedral的途中會經過幾座小橋,沿著Geroges Quay、Sullivan's Quay以及French's Quay走下去,便會接到Bishop Street。大概在French's Quay上面,路就會漸漸變得偏僻,也能看到這座教堂的主塔。若要走到正門,則得要繼續沿著Bishop Street走,之後再左轉往上坡處去。
St. Finbarre's Cathedral的現址其實在西元7世紀開始就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但在這裡建立第一座教堂則始於中古世紀,時間現在不可考。不過該教堂與St. Ann's Church同樣在17世紀末期Cork遭受圍攻時,被敵軍給摧毀。現在所看到的這棟具有三座尖塔的哥德式教堂,則是建於1865年,而完成於1879年。這座教堂是目前Bishop of Cork的住所。
去到St. Finbarre's Cathedral時,才發現這間教堂在禮拜天是不開的......當場也遇到幾名遊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啊,因為從St. Patrick Street走過來這邊大概要花個15到20分鐘左右。
另外,在Grand Parade上面有另一個景點--English Market--這裡是過去的室內市場,印象中是從19世紀開始。Grand Parade是另一條熱鬧的街道,可以沿著St. Patrick Street一直走,到盡頭就是Grand Parade。本來我們三個人就在找English Market,但遍尋不及。從St. Finbarre's Cathedral回來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想找個地方躲雨,沒想到躲著躲著,居然就站在English Market前面。可惜的是那天也沒有開,只能望著裡面空蕩蕩的攤位。
話說愛爾蘭的天氣就是多變,突然來的大雨來得又快又急,過了五分鐘之後雨停了,天空又漸漸放晴。路上的行人所受的影響似乎不大,當我們在躲雨的時候,還是有人大落落沒撐傘的在路上閒晃,相較之下,我們三個人顯得遜多了......回頭沿著St. Patrick Street走,看到某條巷子裡面有家顧客大排長龍的冰店。三個人討論了一下,想說才3點多而已,離要搭coach的6點還有一段時間,大可吃到4點在慢慢晃回hostel拿行李,再去排隊即可。
但就是因為如此,而差一點沒有辦法到Dublin去。本想說coach的人應該不多,所以想說提早個15分鐘去排隊即可,結果大錯特錯。我們大概5點30回到hostel領行李,走到離hostel不遠處的上車地點,發現已經排了一大排人要上車。當時大驚啊,趕快衝上前去排隊,我則走到前面去看看空位還多不多,但看來已經快滿了......不過幸運的是,當輪到我們的時候,司機覺得應該是沒有位置了,所以上去清一清空位,居然還剛剛好三個咧,是最後三個啊啊啊啊啊啊啊......雖然沒有在一起,只要能夠去得了Dublin就好了。我跟阿比都是坐第一排,而三秒大叔在後面,從我的角度可以看到司機的制服外套,突然覺得好像瞄到一個熟悉的圖像......沒錯,就是First這間公司的logo......天啊,First在英國的交通運輸業可說是獨霸一方,沒想到他的魔爪,應該說是勢力範圍,還伸到愛爾蘭來啊......真是太驚人啦!!!
我個人覺得坐coach前往Dublin是最好的選擇,若是坐火車的話,或許就沒有辦法一覽在各城市附近以及散落鄉間的城堡遺跡。那種沿途所見的蒼茫壯闊,是這輩子還沒有過的體會。如果有多一點時間的話,可以去看看Kilkenney這個地方。當coach開進Kilkenny市區之前,就可以遠遠看到山丘上的城堡。再搭配著剛好是太陽西下的時間,整個壯麗的景象無法掩飾的呈現出來,當時車上的遊客也忍不住驚嘆。1800出發到Dublin要4個小時25分鐘左右,但在歐洲國家,我想應該是運輸業工會跟公會的協議,工作2個小時必須要讓司機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在英國,可以發現無論是coach或是火車司機都嚴格執行,特別是英國的夜車就是如此。愛爾蘭的coach司機也是,但這班車的策略是換駕駛。
按照原來的規則,是Dublin跟Cork各發一班車,然後到Kilkenny再過去一點的一個在M7公路上的加油站休息兼換班。換班之後,司機交換車,這樣子就可以各自回到Dublin跟Cork去了。但那一天的狀況是,居然M7上面大塞車......對向來的司機晚到了約半個多小時。所以我們的司機在車子來了之後可以直接上車,把對方的車開回Cork。本來預期剛到的司機還得要休息個一、二十分鐘,沒想到他就直接上車了。這個司機似乎小有名氣,看到有個乘客知道是他要開車,馬上就繫起了安全帶,因為這個司機每次一上車就會來個嚴肅的演講,告訴你他開車很危險等等的,所以如果沒有繫上安全帶的話不會是他的責任,因為他已經先警告過你了。的確,開車對這位司機先生來說像是他的一種享受,而不見得乘客也享受其中。就這樣一路開到了Dublin,沒想到比預計抵達的時間只晚了10分鐘左右。
三秒大叔在Dublin有位中國來的朋友,他是以留學的身分在這邊打工,聽說有不少中國人在這邊也是以留學身分居留,但實際上是在開計程車或是在餐館打工。不過相當感謝大叔的這位朋友,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給我們做諮詢的服務,也借給我們他剛tune完的Honda Accord(剛在車尾裝上相當高調的擾流板還有剛上好的賽車塗裝......),甚至有幾餐晚餐也在他那邊蹭飯(台灣應該不會這麼說^^)。這些故事,就留待Dublin篇交代了。
講到Cork這個地方,讓我想到愛爾蘭共和國的民族英雄Michael Collins。Michael於1890年出生於Cork郡西部的一個小地方叫做Sam's Cross。雖然其生命只有短短的31年(1922年歿),但從1916年復活節起義崛起,一直到其因被埋伏暗殺而過世的這短短6年間,卻奠定了愛爾蘭共和國自英國管轄脫離的基礎。由於這裡是順帶提到這位愛爾蘭民族英雄而已,詳細的內容可以參閱Wikipedia的內容以及電影Michael Collins(1996,由Liam Neeson與Julia Roberts主演)。
Cork的景點大致上就散落在River Lee的兩岸。River Lee在Cork市區分成兩條,兩條支流所夾住的部分為目前Cork市區最為繁華的地方,而這一區的河岸以北是舊城區的部分,比方Shandon區的St. Ann's Church以及奶油交易所等地點皆散落其中;以南則為St. Finbarre's Cathedral所在的區域,但離其他景點較遠。
如Blarney篇提到的,我們check in之後先讓計程車司機載我們到Cork的至高點參觀,但因為不知道如果把單眼拿出來會不會被司機多坑了一點錢,所以就做罷。從至高點可以看到St. Ann's Church跟River Lee的河岸,但因為景觀蠻雜的,拍起來也較沒有重點。
隔天(24.03.08)早上就先去晃晃Shandon區,待去完Cobh後,再來逛河的南岸。但為了方便,就把上下半天合在一起寫。
Shandon區因為是老城區,街道較為狹窄擁擠,但好處是無論在何處都可以看到過去的信仰中心St. Ann's Church。St. Ann's Church的方塔,一般是公認為Cork的地標代表。她的方塔四面各有一座鐘,但在過去每一面鐘所指的時間都不同,曾被稱為四面說謊者。我們去的時候,發現其實四面的時間雖有幾分鐘的時差,但已經沒有過去誤差的大了。
St. Ann's Church的鐘面設計則維持18世紀的設計。比較特別的是 4(IIII)跟8(VIII)的部分。原則上,4應該是打成IV,但古時 候因為講求對稱,故將4以IIII表示,是相當有趣的部分,有打算去 拜訪這個地方的人可以注意看看。 From Cork, Ireland |
St. Ann's Church的現址其實是過去的Church of St. Mary,自1199年起建,但於1690年Cork城被圍攻時毀壞,故在原址蓋了St. Ann's Church。現在的教堂則於1722年完工,並開放信徒膜拜。
Shandon區的景點頗集中,當你從教堂的南邊走過來時,基本上就會先看到圓形的室內市場以及旁邊的奶油交易所。
Shandon區的景點大致上就這樣而已,基本上一個地方可以同時看到三個景點XD 另外,來愛爾蘭可以發現,居民對自家外牆的用色相當大膽,我們還有看到用較深的紫色塗外牆......不過還挺好看的!!! 不然就是很有默契的(應該是有協調過吧),使用不同的顏色,看起來相當協調,比方River Lee上的一排新建築的外牆顏色就如下這樣搭配。
河岸上我記得基本上有三、四座橋,St. Patrick Bridge則是通往Cork最熱鬧的那條街道的橋。
過了上面那道橋後,隨之映入眼簾的就是馬修神父(Father Matthew,1790-1856A.D.)的雕像。這位神父於1808至1814年間在都柏林(Dublin)唸書,之後加入了Cork的教區的傳教任務。主要的事蹟就是於1838年開始主張禁慾與戒酒的活動,不過似乎成效不彰啊......愛爾蘭人可是很愛喝啤酒的,甚至沿著河岸繼續往下走,就可以看到一家知名的愛爾蘭黑啤酒廠商Beamish的工廠......在Dublin篇的時候,主要的街道上(O'Connell Street)也可以看到另一尊馬修神父的雕像。
From Cork, Ireland |
在往St. Finbarre's Cathedral的途中會經過幾座小橋,沿著Geroges Quay、Sullivan's Quay以及French's Quay走下去,便會接到Bishop Street。大概在French's Quay上面,路就會漸漸變得偏僻,也能看到這座教堂的主塔。若要走到正門,則得要繼續沿著Bishop Street走,之後再左轉往上坡處去。
St. Finbarre's Cathedral的現址其實在西元7世紀開始就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但在這裡建立第一座教堂則始於中古世紀,時間現在不可考。不過該教堂與St. Ann's Church同樣在17世紀末期Cork遭受圍攻時,被敵軍給摧毀。現在所看到的這棟具有三座尖塔的哥德式教堂,則是建於1865年,而完成於1879年。這座教堂是目前Bishop of Cork的住所。
去到St. Finbarre's Cathedral時,才發現這間教堂在禮拜天是不開的......當場也遇到幾名遊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啊,因為從St. Patrick Street走過來這邊大概要花個15到20分鐘左右。
另外,在Grand Parade上面有另一個景點--English Market--這裡是過去的室內市場,印象中是從19世紀開始。Grand Parade是另一條熱鬧的街道,可以沿著St. Patrick Street一直走,到盡頭就是Grand Parade。本來我們三個人就在找English Market,但遍尋不及。從St. Finbarre's Cathedral回來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想找個地方躲雨,沒想到躲著躲著,居然就站在English Market前面。可惜的是那天也沒有開,只能望著裡面空蕩蕩的攤位。
話說愛爾蘭的天氣就是多變,突然來的大雨來得又快又急,過了五分鐘之後雨停了,天空又漸漸放晴。路上的行人所受的影響似乎不大,當我們在躲雨的時候,還是有人大落落沒撐傘的在路上閒晃,相較之下,我們三個人顯得遜多了......回頭沿著St. Patrick Street走,看到某條巷子裡面有家顧客大排長龍的冰店。三個人討論了一下,想說才3點多而已,離要搭coach的6點還有一段時間,大可吃到4點在慢慢晃回hostel拿行李,再去排隊即可。
但就是因為如此,而差一點沒有辦法到Dublin去。本想說coach的人應該不多,所以想說提早個15分鐘去排隊即可,結果大錯特錯。我們大概5點30回到hostel領行李,走到離hostel不遠處的上車地點,發現已經排了一大排人要上車。當時大驚啊,趕快衝上前去排隊,我則走到前面去看看空位還多不多,但看來已經快滿了......不過幸運的是,當輪到我們的時候,司機覺得應該是沒有位置了,所以上去清一清空位,居然還剛剛好三個咧,是最後三個啊啊啊啊啊啊啊......雖然沒有在一起,只要能夠去得了Dublin就好了。我跟阿比都是坐第一排,而三秒大叔在後面,從我的角度可以看到司機的制服外套,突然覺得好像瞄到一個熟悉的圖像......沒錯,就是First這間公司的logo......天啊,First在英國的交通運輸業可說是獨霸一方,沒想到他的魔爪,應該說是勢力範圍,還伸到愛爾蘭來啊......真是太驚人啦!!!
我個人覺得坐coach前往Dublin是最好的選擇,若是坐火車的話,或許就沒有辦法一覽在各城市附近以及散落鄉間的城堡遺跡。那種沿途所見的蒼茫壯闊,是這輩子還沒有過的體會。如果有多一點時間的話,可以去看看Kilkenney這個地方。當coach開進Kilkenny市區之前,就可以遠遠看到山丘上的城堡。再搭配著剛好是太陽西下的時間,整個壯麗的景象無法掩飾的呈現出來,當時車上的遊客也忍不住驚嘆。1800出發到Dublin要4個小時25分鐘左右,但在歐洲國家,我想應該是運輸業工會跟公會的協議,工作2個小時必須要讓司機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在英國,可以發現無論是coach或是火車司機都嚴格執行,特別是英國的夜車就是如此。愛爾蘭的coach司機也是,但這班車的策略是換駕駛。
按照原來的規則,是Dublin跟Cork各發一班車,然後到Kilkenny再過去一點的一個在M7公路上的加油站休息兼換班。換班之後,司機交換車,這樣子就可以各自回到Dublin跟Cork去了。但那一天的狀況是,居然M7上面大塞車......對向來的司機晚到了約半個多小時。所以我們的司機在車子來了之後可以直接上車,把對方的車開回Cork。本來預期剛到的司機還得要休息個一、二十分鐘,沒想到他就直接上車了。這個司機似乎小有名氣,看到有個乘客知道是他要開車,馬上就繫起了安全帶,因為這個司機每次一上車就會來個嚴肅的演講,告訴你他開車很危險等等的,所以如果沒有繫上安全帶的話不會是他的責任,因為他已經先警告過你了。的確,開車對這位司機先生來說像是他的一種享受,而不見得乘客也享受其中。就這樣一路開到了Dublin,沒想到比預計抵達的時間只晚了10分鐘左右。
三秒大叔在Dublin有位中國來的朋友,他是以留學的身分在這邊打工,聽說有不少中國人在這邊也是以留學身分居留,但實際上是在開計程車或是在餐館打工。不過相當感謝大叔的這位朋友,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給我們做諮詢的服務,也借給我們他剛tune完的Honda Accord(剛在車尾裝上相當高調的擾流板還有剛上好的賽車塗裝......),甚至有幾餐晚餐也在他那邊蹭飯(台灣應該不會這麼說^^)。這些故事,就留待Dublin篇交代了。
Labels:
Cork,
Cork County,
Eire,
Ireland,
Leica 14-50mm F2.8-3.5,
Panasonic L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