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的動線將從York Minster最古老的南北耳堂開始,然後走到第二古老的nave以及最晚完成的choir,最後則是chapter house的部份。Chapter House實際上的年代與nave相當(i.e. 約完成於13世紀晚期到14世紀初期),但因為位置在拉丁十字之外,所以放在最後談。至於地下室的部份因為對我來說要另外花錢,所以我從來沒去過。但若在choir側邊的走道蹲下來看,能夠看到地下室仍保有Norman建築風格,而原先在地下室所存放的聖人遺骨我不確定是不是有挪到choir後面那一區就是。
就我到York Minster的經驗,一般做service的時候都會走南面的門,而西面的門通常是聖誕夜的子夜彌撒時才開,但也只是開側門而已(如下圖)。我看過西側正門打開的時間,並不是供民眾走,而是在service進行中,或許是為了讓唱詩歌的聲音繚繞在這個城市。
進門之後所看到的部份就是現存York Minster最古老的建築物。說最古老,實際上是經過古蹟復原,特別是進門的那一側在1984年的一場大火燒燬,四年後重建完成,經費兩百五十萬英鎊。上一篇有提到,就是早期的英國式Gothic建築風格的主要特徵就是長長的柳葉窗,以及以窗框拼湊成圓形的玫瑰花窗。雖然玫瑰花窗在英國基本上並不風行,但一些教堂的玫瑰花窗仍有品質相當優良的創作,比方Lincoln跟Durham。走進教堂後回頭望,能夠看到下面這樣的景象。下面是由四面的柳葉窗組成,而上面則是Rose Window。如果有看過City of Gold那一篇,大致可以知道這面玻璃以紅白相間的玫瑰表達白玫瑰的Duke of York跟代表紅玫瑰的Duke of Lancaster在玫瑰戰爭(Wars of Roses)之後重歸於好的意義,以免於王室的分裂。
若是進入教堂朝正前方望去,則會看到另一個York Minster最著名的玻璃窗─Five Sisters。這五個大型的柳葉窗框完成於1260年左右,為目前世界最大,高17公尺。現在窗框所鑲嵌的玻璃並不是同時期的產物,而是近代用以紀念兩次世界大戰所犧牲的女性們。她所採用的是象徵的意義,而不是直接以人物的圖像表示。這種灰色的玻璃構圖法是來自法國,其中所採用的水楊圖樣則是取自中古世紀具有療效的意義,希望人們能夠從失去親人與朋友的傷痛中漸漸療癒。有個說法是,這個Five Sisters的構想是源自於Dickens一部以幽默手法描述因父親去世而須負起家計重擔的男子的小說,Nicholas Nickleby,其中的一句話:「a vision of five sisters sewing」。此外,這個Five Sisters還有一個世界之最,就是使用了超過一萬片玻璃拼湊出這些圖案。
從下面這兩張照片可以看到York Minster北邊的耳堂的天花板為木製。其實就整個York Minster的天花板而言,印象中現存絕大部分都已經不是石材的拱頂。過去的幾場大火後的重建,或許是因為對於安全性以及耐重設計上的限制跟考量,目前的nave、南北耳堂、choir、後choir乃至於chapter house的天花板都是以木製結構來偽裝成石材的拱頂。這部份真的讓我很訝異! 就這裡天花板的裝飾方式,應該是在14世紀前葉所完成,屬於強調裝飾的Gothic風格的早期,因為天花板的支撐仍然以三枝脊柱為主,但出現了簡單的短柱做裝飾。再者,在兩個脊柱支撐點之間出現了水平方向的脊柱,也算是特徵之一。
另一個値得看的就是位於拉丁十字交叉的中塔部份。這個中塔的塔頂是York Minster唯一仍然以石材為拱頂建材的部份,採用的是直線Gothic形式的建築風格,這個在談教堂外觀的時候已經提到。
從下面這兩張照片可以清楚看到,由中塔內部可以看到窗戶支撐的線條筆直而上,而天花板用來裝飾的短柱更為繁複。此外,下面這張照片的左邊為北面的耳堂,而右邊則為南面的耳堂,就是入口那側。除了可以看到屋頂也是木製外,天花板的短柱裝飾方式兩側有點不同。當然,天花板的顏色是明顯不同。
下面這張照片則能夠更清楚看到南面耳堂的天花板,以及那面隔開choir跟nave的牆壁上所架設的管風琴。記得在別篇文章有提到,從13世紀晚期跟14世紀初期開始,一些教堂漸漸把世俗人的活動範圍跟修道士的活動範圍隔離開來,就是用這面牆將choir以後的部份跟nave分開。但後來爲了減少世俗人士對神的隔離感,而在nave接近中塔,或是拉丁十字交錯,的部份擺放一個講壇,讓教士用來跟世俗人士進行溝通。這在後面提到choir的時候再來放這部份的照片。
接下來要講nave的部份,重建於1291到1350年之間,將原先的Norman風格nave拆掉重建。英國的名建築史學家Clifton-Taylor (1967: 166-167)就美學的觀點來看York Minster在nave部份的比例,認為這是個失衡的結構,因為nave的高度不高,但寬度過寬(真是picky的老先生......Orz)。他也提到,當時的設計者應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在建造choir的時候將寬度縮減。(下面這張照片是站在中塔下面朝西看)
然後,他老先生說殿柱所使用的支柱粗細不一,看起來有點雜亂。再者,殿柱的頭石太小,跟殿柱以及拱頂的比例相較之下就弱很多,跟整個nave也不搭。至於nave第二跟第三層的部份則是明顯的採用了法國的建築風格,也就是將第三層的窗框跟窗框內的支柱向下延伸到第二層,而形成了第二層的裝飾。回憶一下過去提到的Norman風格的nave (e.g. Ely Cathedral、Peterborough Cathedral以及Southwell Minster),她們nave的第二及第三層相較nave的比例而言算大。屬於早期英國式Gothic風格的教堂─Wells─也是一樣,第二層的比例就整個nave來說也是大。但當教堂的風格走向強調裝飾的Gothic晚期,以及進入直線Gothic風格之後,nave第二層被更進一步壓縮,有的就只剩下雕刻而已(e.g. Saint Mary's Redcliffe at Bristol)。York Minster的第二層nave雖然被明顯的壓縮,但仍以彩繪鑲嵌玻璃裝飾,只可惜並未因此增加光線流量。就整個歐洲中古世紀建築史而言,York Minster採用這樣的方式算是先驅,最早的則是在法國,之後這個風格才展開。(下面這兩張照片是由西向東看)
站在nave裡面,抬頭看北面的第二層能夠看到一條金色的龍。那項雕刻品不只有裝飾而已,在過去是用來打開聖水容器的蓋子。因為一般的蓋子是相當大件的木雕品,所以需要起重裝置輔助。現在的這個聖水容器已經被挪到其他教堂去,所以在Minster裡是看不到的。
Nave的天花板也是頗有看頭。除了能夠看到bosses(i.e. 脊柱交會處的拱石)的雕刻外,也能看到短柱的裝飾方式。從支撐結構可以知道,起拱石上來有三支脊柱用作主要的支撐,橫貫的脊樑亦為主要的支撐結構,而窗戶拱頂對拱頂之間亦有脊柱連結。這種四等分拱頂的結構在第二期的Gothic教堂,也就是重視裝飾的Gothic風格,漸漸被採用。回想一下上面提到的Wells Cathedral,因為是最為早期的英國式Gothic風格教堂,天花板的結構就簡潔的只有橫貫的那條脊梁。York Minster這裡的短柱裝飾,將天花板隔成一個一個的菱形包圍住每一個中央的boss。
下圖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天花板的裝飾方式。
更近一點看天花板上的bosses。因為小弟並沒有長鏡頭,所以這已經是極限了 Orz
下面是從中塔附近看向教堂的西面,能夠看到教堂西面的主要玻璃窗,而這一天因為service剛結束沒多久,所以西側大門仍然敞開,但以網子圍住,以防止遊客從這裡進入教堂。
下面這張照片裡的就是York Minster西面的窗戶,窗框包含裡面的鑲嵌玻璃約完成於1338年。在1988到1990年的時候因為結構崩壞,所以按照過去的樣式重新雕刻。這面窗戶上部所採用的裝飾方式被稱呼為流水風格,就是已經跳脫了幾何樣式,而是由曲線構成,能夠感受到柔軟。York Minster這面之所以特別的原因在於,首先,這個流水風格的裝飾的正中央有一顆心,因此這面玻璃被稱為「the Heart of York」,或是「the Sacred Heart」。而這面玻璃也啟發了後來在法國開展的火焰式裝飾風格,相類似的風格在英國則是要進入直線Gothic風格後才出現。火焰式的裝飾風格與同時期其他風格(e.g. 流水風格)的不同之處在於,她的架構是以雙彎曲線的構造向上搭出一個尖形的頂,樣子像是一個火焰。以下面這張照片而言,就是左右兩側各以四個玻璃片向上延伸的頂端,各自以一個雙彎曲線結構做出火焰頂。York Minster這面玻璃的設計概念,在當時算是領先歐洲。英國要進入到直線Gothic才廣為採用火焰式的裝飾於窗戶上,且也漸漸擺脫以雙彎曲線的型態。而是以尖頂拱的方式做支撐,讓窗戶更大更高。我手邊最好的例子,應該是Southwell Minster西面窗戶的照片。這種複合式的尖形拱裝飾,隨著垂直以及水平支架的應用,讓窗戶能夠更大更高,也就像一個一個的火焰直上天際。
(應用移軸鏡拍攝,果然玻璃窗的變形少很多!)
其實想想中古世紀建築技術的傳遞是個有趣的事情。那個年代的教堂建造是由一個總工匠來規劃一切,舉凡教堂各個角落的支撐結構配置、廳柱的裝飾、窗戶的裝飾、天花板的裝飾、雕刻的風格、石材的選用、石材的著色、石材之間的接著方式、鑲嵌玻璃的風格等等,都必須一手包辦。至於底下有許多的石匠跟木匠由他差遣,而詳細的雕刻風格也要經過總工匠的認可與指導。由於一個總工匠對於所有的建材特性、藝術風格、建築風格、各種支撐結構等等細節都需要深入了解,在養成一個總工匠之前必須要遊歷各地學習,並以石匠或是其他工匠的身分跟隨在其他的總工匠旁邊學習,最後培養出一個傑出的總工匠。這段學習、遊歷的期間,在當時就是建築風格流傳、傳承的主要方式。至於石匠的培養也是相當嚴格,這些都是以歐洲傳統的學徒制度進行,由資深的石匠指導新進學習雕刻技巧的人,並有一套養成的方式,而每個師傅都不同。
接下來要來談York Minster主體最晚完成的部份─choir。如上面所提到的,從大概14世紀左右,許多教堂在choir跟拉丁十字交叉口接觸的那一面搭起一面牆,用以區隔神職人員以及世俗人的活動範圍。但後來因為那面牆而讓神職人員與世俗人的溝通漸漸減少,才又在nave最接近choir的部份設置了講壇。這個在上圖可以清楚看到,由nave看向choir能夠看到講壇,然後看到choir的那面牆。
Choir那面牆主要由兩排雕刻所裝飾,而每尊雕刻則有棚頂在上面,入門處上面的雙彎曲線裝飾則是Gothic第二期的主要特徵。
入門後(如上圖)基本上就能夠看到正前方的直線Gothic風格的東面窗戶,但因為還在維護中,所以用了一面紙板示意,很可惜。
下面這張照片是high altar。
下面這張或許比較能夠觀察到窗戶上採用直線Gothic風格的樣子,而choir第三層的窗戶垂直支撐也向下延伸到第二層,形成一個窄小的第二層空間,與nave的風格相同,也就是法國式Gothic的建築概念。
Choir裡面的唱詩班席位,相當精細的木雕作品!
下面這張照片是choir南面入口的天使雕刻。這扇木雕門是以雙彎曲線裝飾,為第二期Gothic風格的作品,這部份應該是保留原先的門。
在後choir的部份,正中央依照慣例是Lady Chapel,也就是那面正在維修的東面玻璃窗的地方。從下面這張照片可以清楚看到第二層跟第三層的部份,第二層是由第三層所延伸下來的結構所構成,對於光線流量的增加並沒有太大幫助。此外,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部份是採用直線Gothic的風格,雖然不是每一條垂直的線都頂到窗戶的拱頂,但那是因為小面的窗戶不需要這麼强力的支撐。
接著,就是要介紹這間教堂的chapter house的部份。會有疑問的大概是chapter house是做什麼功能使用? 如果詢問眼睛博士,他會告訴你那是「聖堂參事會」。基本上這個答案無誤,而這個chapter一般會由教士、修道士或是教堂所在地的世俗代表等單獨或是混合組成。York Minster的chapter印象中是由教士跟當地的代表組成,所需決議的議題都跟Minster有關,舉凡教堂修繕與choir service相關的事務等,用意是來幫助York大主教(或其他cathedral的主教)做日常行政或是宗教相關事務的決議。
York Minster的chapter house引道的入口位於面對Five Sisters時的右側,也就是朝著Five Sisters走到底後右轉,就可以看到上面照片裡的那個燈,入口就在下方。這邊想順帶一提的是那盞燈的上面水平線以及門框上那兩處一排的角椎裝飾,這個東西被稱為狗牙(dog-tooth),在採用早期英國Gothic以及強調裝飾的Gothic兩個時期相當常見。走進去之後會看到牆壁上的一些雕刻,在上面三角牆的地方大致上都會有一個green man(如下圖)。Green man代表的是生命泉源,常常以藤蔓相連結,且也以各種不同的面貌呈現在不同的教堂裡。Green man出現得最密集的教堂,我想大概就是Dan Brown最後寫到的那間位於蘇格蘭Roslin的Rosslyn Chapel吧。數目我忘記了,但用一條藤蔓雕刻貫穿整間教堂,算是一絕。
走道就沒有多拍。在進到chapter house的門前會看到一尊聖母抱著聖子的雕刻,相當精緻(沒照片,因為有點難取景,懶~~~)。當一踏進chapter house裡,也是每個遊客都會望著屋頂興嘆......WOW......八角形的chapter house真的很令人讚嘆!
坦白說,令人讚嘆的chapter house在英國其實不少,比方Wells Cathedral的就相當令人震撼! 話說過去在Norman風格的建築中,chapter house都是方形的建築物,要一直到Lincoln Cathedral因為地震將整個教堂震到只剩下西面大牆之後,全英格蘭第一座多邊形的chapter house才在重建中誕生。
York Minster的chapter house明顯是採用強調裝飾的Gothic風格無誤。窗戶的上部以幾何圖案裝飾,為三組9葉的幾何圖形。York Minster的chapter house與Lincoln以及Wells最大的不同在於沒有中間的柱子支撐,所以整個壓力會落在建築物的外面,也就是需要飛拱和扶壁來支撐,特別是如果屋頂的建材以石材為主。比方Lincoln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在chapter house之外有相當大的飛拱支撐。此外,York Minster的chapter house也比Lincoln的明亮多。
每個起拱石有一枝脊柱連接正中央的boss,另外兩支脊柱則支撐窗戶的結構。天花板也以彩繪裝飾,使整體chapter house更光彩奪目,目不暇給。除了日光照射下所呈現的藍色鑲嵌玻璃外,精緻彩繪的天花板更添其華麗。但問題也來了,上一篇有拍到chapter house的外觀,實際上的飛拱與扶壁並沒有如Lincoln Cathedral那麼大。所以,若是York Minster以石材搭建chapter house的天花板,應當是不夠支撐才對(看照片回憶一下)。
因此......鐺鐺......沒錯,這個部份是以木製的天花板來假裝石材製的天花板,就跟教堂的其他部份一樣。至於nave的飛拱之所以那麼大對,主要是因為他原來真的是以石材來建造天花板,在受損後才改為木製的天花板。
此外,York Minster的chapter house內除了天花板以及彩繪玻璃亮眼外,帶有頂棚的座位以及頂棚上的幽默雕刻也是特色。說到這個帶有頂棚的座位的概念,根據考究應該是受了Ely Cathedral的Lady Chapel的影響。雖然Ely Cathedral只是以立體的雙彎曲線製造了淺淺的頂棚,但這個概念被帶到York Minster之後,則是出現了完整的頂棚罩住每個chapter member的座位。
提到這個chapter house四周的搞笑雕刻,其實有些臉看起來對我來說只有恐怖可以形容而已,怎麼會感到幽默? 還是英國式的幽默跟台灣式的不一樣? 但我想對於恐懼的感覺,應該差不了多少吧? 比方下面的豬頭......牠的下面還有個人頭......Orz 這樣有很幽默嗎?!
還有其他動物的造型,比方有羊、鳥、猴子、蛇等等。
下面這張照片的上方有蛇的造型,仔細看下方的圓錐雕刻的話還能夠看到幾隻鳥(幾張一鎖安捏)在其中。
因為雕刻太多,進來到chapter house後可以找到入口處有紙卡,除了簡短介紹chapter house的歷史外,也提供一個「找找看」的遊戲,就是嚐試去找紙卡上列出的幾個雕刻 XDDD 我跟阿比是有全部找到,但有一、兩個磨損有點嚴重,可能會造成執行上的困難。
在York唸書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憑學生證或是以其他可證明居住在York City相關的證件,就能夠免費進入York Minster,特別是光進入教堂內部就得£8(!),學生也要£7(!)......所以,得要多進來幾次才行啊! 畢竟學費跟居住在這邊的生活費也貢獻不少!
有關York Minster的各個角落,這兩篇文章─York Minster (I) & (II)─算做了大致的介紹(hopefully),或許能夠提供足夠的訊息讓前來的遊客參考,並考慮是否想要買門票進來看。最後,就祝各位旅途愉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