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erdijk是一處被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風車保護區,列名的時間為1997年,編號818。我不確定是不是有人翻譯為「小孩堤防」,就德文來說,Kinder是小孩的意思,跟荷文一樣,dijk是荷蘭文的堤防,所以拼起來就是小孩堤防。這個名稱的由來是源自於1421年的一場洪水。這個堤防位於Lek跟Noord兩條河的交會口,1421年的時候因為這兩條河水氾濫而潰堤。當時村民看到水面上有個搖籃在漂,原本以為那應該是個空搖籃,但沒想到隨著水流越漂越近,看到了一隻貓在上面前後跳動,以保持搖籃的平衡,水就不會進入搖籃而沉沒。沒想到又越漂越近,發現有個嬰兒在搖籃裡很安穩的睡著覺,因此而得名。
UNESCO將Kinderdijk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主要原因在於,這一區完整保留荷蘭人從中古世紀以來所發展的農田水利灌溉系統,且至今仍在使用中。在這一區裡面,能夠看到保存完整的堤防、19座風車、蓄水庫以及幫浦系統的運作。
Kinderdijk這個地方位於Rotterdam的東方約15公里處,我個人覺得應該屬於交通不方便的一個景點。當時開車到這裡,路雖然不難找,但會越開越小條。停車位不是很好找,但剛好看到有一區工地,大家都停那邊,所以我也去湊一腳,不用繳錢 XDDD 其實去到荷蘭可以知道,停車費不便宜,畢竟他們也是一點一點的把地給造出來。記得Kinderdijk那邊有公車經過,但要從哪裡搭以及搭幾號,我就沒辦法在這裡提供資訊惹......還有,不知道這個訊息對大家有沒有用,那邊並沒有公共廁所,如果要上廁所的話,入口處有一間餐廳的地下室有,但要先在樓上櫃台繳錢才能下去,價格倒是忘記了 ^^ (所以,雖然不用付停車費,最終還是要付方便費......)
剛走進去會看到一塊牌子陳述將Kinderdijk列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而另一塊則有較為詳細的圖,解說目前風車的分布位置。
大概是我們兩個比較不懂這整區的重點,比方要怎麼觀察水利灌溉系統的運作,所以對我們而言,這整區就是能夠漫步在風車林。附近有一戶人家,跟遊客隔著運河對望。那天他們一家人還在烤肉,有一座橋橫跨運河,能夠到他們那岸去,而且家門口也有一座小風車 XDDD
當地可以看到一張明信片,畫面中應該是從這條步道的盡頭處回頭照橋跟風車。但說真的,雖然阿比需要多散步,但光想到走到盡頭後還要歡逃走回來,自然到一半就回頭了 XDDD 當然,在入口處有腳踏車(還有協力車的樣子)的租借,價格我記得不便宜,但就是能夠在這裡快速的抵達盡頭安捏。
Kinderdijk這裡從中古世紀開始就是個低地開發區。爲了防止氾濫,古時候是採用挖運河的方式來控制地面與地下水位。然而這個方法在13世紀的時候漸漸失去效用,因為Lek跟Noord兩條河流的泥沙淤積嚴重,使得河流水位越來越高,變成一下雨就會氾濫,也影響到可耕作的面積。因此,必須採用其他的方式來排水,並想辦法將這些水源也能利用在農田的灌溉上。
後來發展的方式就是建立一個蓄水池以及幾個風車,讓風車能夠在水位過高的時候將運河裡的水抽到蓄水池存放。而當河流或運河水位過低時,再由風車將蓄水池的水放回運河或河水當中。
但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荷蘭人並無法完全成功的控制水位,所以才會有一些潰堤的故事流傳下來。較為有名的除了上面提到的Kinderdijk的傳說外,還有那位叫做Hans的小朋友用手指堵住堤防的破洞而防止潰堤的故事(按:其實小說只稱呼那個小男孩為「the hero of Haarlem」,但後來不知道怎麼會把Hans將那個英雄連結起來)。
目前所看到的這19座風車,大致上興建於18世紀中期,一直保留至今,而且據說都還能夠運作。在這個保護區中,有一座風車是用來展示當時控制水位的方式,也就是如何以風車抽水跟幫助灌溉。
這一篇就在此告一段落。雖然Kinderdijk這一區保留了從中古世紀以來當地的面貌,而遊客也能夠漫步於風車之間,但對我來說有點小無聊,因為能夠看的東西不多。就荷蘭兩處較具規模的風車保護區而言(i.e. Zaanse Schans跟Kinderdijk),我個人認為Zaanse Schans之所以較為有趣,是因為那一個博物館包含了當地的古老建築、老風車,以及cheese工廠。我想或許是因為要被列名UNESCO的條件,而限制了當地其他的商業活動,保存了最為原始的樣貌。
儘管如此,我覺得這個景點還是値得推薦,畢竟Zaanse Schans算是比較商業化的風車村,而Kinderdijk則保存了古時候的樣子,走的路數不同,且各有各的風味(Zaanse Schans的味道真的有重 XDD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