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rham Cathedral,是英國現存最為完整的應用脊柱拱頂的Norman式cathedral (希望不會很嗷口),已於1986年被列為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產,編號370。就Durham這個地方所出土的文物而言,約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人類聚居於此的痕跡。至於這座城市正式的發展,則回溯到西元995年一批來自Holy Island的修道士護送Saint Cuthbert的聖體到此建立修道院開始。Holy Island(或稱Lindisfarne)是北英格蘭一個著名的潮汐島,島上有一間古老的修道院─Lindisfarne Abbey。這間修道院是奉Northumbria國王Oswald的命令於西元635年成立(i.e. 之前在Peterborough Cathedral篇曾經提過的國王),自成一個修道士的社區,並指派主教於此。Durham Cathedral目前所保存的聖體就是西元685年擔任該處修道院主教兼院長的Saint Cuthbert,逝世於西元687年。
「現存」這兩個字必須要特別強調,因為當手邊資料越來越多時,對於一些普遍的資訊可能會說Durham Cathedral是「歐洲(or 英格蘭)」「第一間」具有脊柱式拱頂的Norman風格教堂,或是說Durham Cathedral相較於其他教堂的獨特性在於其為城牆的一部分,與旁邊的城堡作為共同抵禦北方侵略的屏障等等說法,則會更覺不精確。因此,要以一句話來介紹這座教堂就更顯不易。
首先,根據Wischermann (2004) 所蒐集到的英國各間Norman時期教堂12世紀左右的原始設計圖而言,顯示Lincoln Cathedral、Worcester Cathedral以及Gloucester Cathedral應當在11世紀末期以後到12世紀中期之間,都具有脊柱式拱頂的結構,故而Durham Cathedral並非唯一。再者,根據施工的紀錄,Lincoln Cathedral極有可能才是第一間出現脊柱式拱頂結構的教堂,而Durham Cathedral則只是該時期應用這個結構的教堂之一。但Lincoln Cathedral並無法爲自己辯護,因為一場在1185年的大地震將整座教堂震到只剩下西側的那片牆壁而已,所以之後的重建完全依照Gothic風格,也就是今天所看到的Lincoln Cathedral。此外,Wischermann (2004) 蒐集到的資料也顯示,Durham Cathedral脊柱式的拱頂應該是在1128到1160年之間的改建才加上去,因此就時間而言是在歐陸Normandy地區「發明」(1120年左右)了脊柱式拱頂後才使用這個結構。但實際上,所謂「發明」之說也不精確,因為Lincoln Cathedral所採用的脊柱式拱頂結構,有可能比誤傳所謂Durham Cathedral在1093年就已經採用脊柱式拱頂結構還要早一些。所以,究竟哪間Norman (or Romanesque)教堂先使用了脊柱式拱頂結構,目前在建築史學家之間仍有爭議,但可能不會是Durham Cathedral。
另外,以Durham Cathedral為城堡式教堂而將之視為其獨特性的說法,其實從歷史的觀點切入就能夠知道是個謬誤。Clifton-Taylor (1967),Maude (1997),Stalley (1999)與Wischermann (2004) (寫論文的奇怪習慣......) 指出,Norman人(或是歐洲的Romanesque時期)是處在一個常年征戰的年代,而且他們的建築概念相當的實際。也就是說,即便在建造的時候是以修道院為主要功能,其塔頂的部分也會添加槍眼,而建築的結構也必須厚實。當有必要的時候,就能夠作為軍隊的瞭望台使用。若是教堂跟城堡相鄰的話,則教堂的這個功能會更加明顯,比方之前提到的Lincoln Cathedral與Ely Cathedral,這篇介紹的Durham Cathedral,以及之後會提到的位於蘇格蘭的Dunfermline Abbey等。特別是,這四間教堂皆有城牆圍繞,且位於天險處,易守難攻。因此,這很難被說成是Durham Cathedral在英國所有教堂中的特別之處。充其量只能說Durham Cathedral所處的位置是個由River Wear所構成的獨特的天險,且在過去被作為英格蘭北方屏障的教堂與城堡安捏。
Durham Cathedral目前是一座英國國教的教堂,主教的席位則是承自上面所提到的Lindisfarne Abbey。跟其他英格蘭教堂或修道院的命運相同:在Viking入侵的年代,教堂或修道院遭到毀壞,而修道士遭到殺害。所以一群修道士在西元875年帶著Saint Cuthbert以及包含Northumbria國王Oswald的頭顱等聖體逃離Lindisfarne Abbey,在之後的一百多年間於北英格蘭流竄,也曾經在Newcastle南邊的Chester-le-Street建造一座供俸Saint Cuthbert的教堂。後來於西元995年到目前Durham Cathedral的所在地建立一座教堂,為Durham Cathedral的前身,並將主教的席位帶到此處。
目前的規模是奠定於西元1093年開始的改建,用以取代西元995年所建立的一所教堂。改建的主要原因在於1080年當時的主教William of Calais被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任命為第二任的prince-bishop,除了希望能夠有更為堅固的教堂來佈教以及抵禦北方蘇格蘭人的侵襲外,也能夠有更為莊嚴的地方來存放教堂的聖物與聖體。Prince-bishop跟其他的bishop有何不同? 除了跟其他主教擁有相同的主教轄區的職權外,也擔負起國家北邊屏障的責任。換句話說,就是手中能夠握有軍權,也因此Bishop of Durham都是由國王指派自己信任的人來擔任(當然是防兵變惹~),而其居所是在教堂北面的Durham Castle,於1986年同時被列為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產。Durham Cathedral的prince-bishop一職的指派始於1071年的William Walcher,終於1836年的William Van Mildert,之後則是一般的主教職務一直到現在。
Norman時期的教堂建築基本上是承自歐陸Romanesque風格,也就是以basilica的架構來建造教堂。所謂basilica的教堂架構是改自羅馬帝國時期以來建築公共空間的方式,舉凡各地的公共議題討論,甚至於商業協定的簽署等等,都會在各地的basilica舉行。Basilica基本上是一個長方形的建築物,而至少在其中的一邊會有半圓形或是多邊形的結構,常用來置放當地政務官的官位,實質上(或象徵)由其來監督當地公共事務的進行。Basilica被引為宗教建築的基本結構則始自於西元四世紀末期,除了保留長方形的結構,並將一個或數個半圓形或多邊形的結構固定在教堂的東側外,教堂亦增加短短的南北向的走道,讓屋脊從天空看下來就是一個十字架的形狀。
Durham Cathedral當時就是以basilica的結構來建造,所以在1093年所規劃的Durham Cathedral的平面圖可以看到 東側是由中間一個主要的半圓形結構作為high altar,亦有一對小的半圓形結構對稱的置放在high altar兩側。此外,William of Calais所雇用的總工匠所規劃的是以石材作為choir跟nave的屋頂,但因為後來發現寬度過寬,所以在這次改建只有choir屋頂是採用無脊柱式的拱頂,而nave的部分則是木製的天花板。Choir的部分約在1104年左右完成,並於同年將Saint Cuthbert的聖體挪至此處。Durham Cathedral在1128年開始的改建採用脊柱拱頂的結構,因為1120年左右在Normandy地區首次嘗試成功的脊柱拱頂結構能夠撐起Durham Cathedral這種寬度的石材屋頂,所以奠定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樣貌(Wischermann 2004: 235-236)。
此外,爲了要支撐起這種規模的脊柱式拱頂,加諸在教堂牆壁的壓力必然增加,所以在choir跟nave第二層的部分設計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裝置,也就是後來Gothic風格漸漸出現的飛拱結構的前身,在談論nave的時候會介紹。此外,在1128到1160年之間的改建除了增加教堂內的裝飾(e.g. 在choir跟nave柱子上的雕刻)外,chapter house於1133到1140年之間完工,而被放置在西門以外的Galilee Chapel,也是Durham Cathedral的Lady Chapel,則完工於1170年左右。
儘管從1220年代末期開始陸陸續續的將教堂做修改 (e.g. 將教堂東側全部改成Gothic、教堂比較大面的窗戶改成Gothic、西面雙塔尾段改為Gothic,以及將中塔更換為Gothic等,而成為現今的模樣),而nave(大殿)、南北耳堂與choir的主要結構仍保留原來的脊柱式拱頂以及Norman殿柱的結構。所以,大致來說,Durham Cathedral仍保存了Norman風格。但其Norman風格已經不純然是Norman古樸的風格,而是接近要跨入Gothic風格前漸漸強調內部裝飾的Norman風格。這樣的風貌,算是能夠區別Durham Cathedral與其他Norman風格教堂的特色(e.g. 在Ely以及Lincoln能夠看到Norman時期典型的質樸雕刻,但這在Durham卻看不到)。所以,Durham Cathedral嚴格來講算是Norman風格銜接Gothic風格建築的代表作,特別是尖形拱頂以及飛拱的雛型在這裡都能夠看到,也因此能夠說明這些事實。
今天Durham Cathedral的主要入口位於教堂的北面,也就是從城堡入口的對面進入cathedral。在進到教堂之前,一定會被上面的這個裝置─Sanctuary Knocker─所吸引。這項裝置目前在門上看到的是贗品,真品則被放在教堂的珍寶展覽室接近門口的地方,展覽室需另外買門票進入。這個Sanctuary Knocker所代表的是Norman時期一種審判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在過去,比方殺人犯被村民當場逮到,相當有可能被民眾施以私刑處決,以洩人民心頭的怨恨。在這個時候,這個殺人犯在接受當地司法人員審判之前,有權利到教堂敲這個裝置進入教堂內接受神的保護。一般而言,這個knocker是第一個步驟,第二個步驟則是在教堂的high altar附近會安置一個石製的座椅,讓這名受到保護的罪犯能夠平安的待在這裡,並虔誠的禱告直到審判日來臨。在Durham Cathedral只看得到第一個步驟,也就是Sanctuary Knocker。至於第二步驟的那個石椅,我就沒找到。
在開始看教堂內部的照片之前必須要特別強調,Durham Cathedral的內部嚴格禁止拍照!!!!!! 儘管如此,cathedral在每一季可能至少會安排一個晚上開放給有登記的民眾進來拍照。至於cathedral所排定的日期則需要直接跟他們聯繫,且名額有限。那......需要什麼身分才能登記? 其實沒有撇步,只要出示昂阿標即可............Orz 不過,所有的照片不能從事營利行為,所以寫寫blog是OK的! 那下面就開始介紹Durham Cathedral的內部吧!
============ Let's Go 的分隔線 ============
接下來介紹的順序大致上如下。從左下角(i.e. 北邊的入口)進入後,那天走的順序是這樣:Galilee Chapel (Lady Chapel);nave (大廳)以及兩側的走道;南北耳堂(transepts)以及中塔;choir、high altar以及兩側的走道;Saint Cuthbert的聖陵;nine altars;以及cloister、chapter house與其他部分。
From My Little Belly |
進到cathedral後,放眼看到的就是盛放聖水用來執行受洗儀式的盆子。以大理石雕刻的聖水盆(Font),以及以木頭雕刻精緻的聖水盆的棚子。
個人特別喜歡聖水盆正上方的木雕,主題是一隻母鳥被幾隻嗷嗷待哺的小鳥圍著,讓人充分的感受到母愛! (大概太太生了第一胎後感受特別強烈,不然至少也來了兩次,為何這一次才有感覺? XDDD)
之後,我就先右轉到cathedral最西側的Lady Chapel(或稱Galilee Chapel)開始這趟Durham Cathedral內部的導覽。這個chapel以Norman式的柱子及拱門隔成五個走道,目前這裡除了供俸Virgin Mary外,下面這張照片是Galilee Chapel最中間的部分,擺放的是Thomas Langley的聖陵。Langley在1405年以前在York Minster擔任首席祭司(dean),並於1405年被選為第49任的York大主教,但於隔年(1406)被當時的國王取消這項任命,並轉而接任Durham主教一直到1437年逝世為止,享年74歲。
右側的這座聖陵則屬於Saint Bede (673-735AD),出生於今天Sunderland附近的小鎮,是一位Anglo-Saxon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及神學家,被後世尊稱為英格蘭史之祖。
左側則是供俸Virgin Mary。對於教堂建築有興趣的人或許從Lady Chapel在教堂裡的位置會產生疑問(OK,或許只有我吧~),爲什麼會將Lady Chapel放在教堂的西側而非東側,而且爲什麼不是一個專屬的chapel呢? 對於我曾經介紹過的教堂(e.g. Bristol Cathedral、Ely Cathedral、Peterborough Cathedral、Wells Cathedral、York Minster (I) and (II) 等)有印象或許會想起,基於對Virgin Mary的尊敬,Lady Chapel基本上會安排在教堂最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也就是最東側而非西側。而且値得注意的是,Lady Chapel所處的位置還是西門外的禮拜堂。西門外的禮拜堂一般是不想讓世俗人進入cathedral裡面,但又想賺取這些人的香油錢,因而設置的地方。將Bishop Langley跟Saint Bede安置在此或許還可以,但將Virgin Mary放在這裡就把聖母的高貴給貶抑了。根據Clifton-Taylor (1967: 47-48)的考究結果發現,其實從過去Saint Cuthbert流傳下來的言行觀察,他對於女性的貶抑多過尊敬,也因此這座教堂的Lady Chapel不得比Saint Cuthbert的聖陵安排得更東邊。又基於Saint Cuthbert對於女性的厭惡(abhorrence),便將Lady Chapel安置在教堂的西門之外。
除了Lady Chapel位置的問題引起我的興趣外,另外則是這裡Norman風格拱門的鋸齒狀裝飾。這個Galilee Chapel的拱門部分保留了Norman風格,窗戶則改為Gothic形式。但若從外觀來看,外牆的裝飾也保持了Norman的風格。
離開Galilee Chapel後,自然就進入nave的部分。當天拍攝nave的時候,也是我覺得最為爆笑的部分,因為這讓我想起以前當兵的一個小故事 XDDD
以前在海巡一線的哨所,雖然我跟弟兄之間的感情不錯,但他們有時候仍會在眼皮底下搞些小動作。就基本的規則而言,上哨的時間其實不能打電話也不能抽煙,然而為了能夠「提高弟兄上哨時間的專注度」,則給予大家「方便」安捏。但有一回我警告性質的執行了一天的不得上哨抽煙,弟兄反應下哨後吸菸的量比以往更甚。我也的確親眼看到一名弟兄,一口抽下去居然瞬間少了三分之一! 這跟那個道理是一樣的,因為Durham Cathedral一年只開放幾天的時間能夠報名來拍照,而且一次的名額也只有50位,所以大家卯起來猛拍。讓我啞然失笑的那一幕,就是剛從Galilee Chapel走出來時,看到在nave的尾端(i.e. 聖水盆的前面)大概有十一、二位的攝影朋友架著腳架一字排開,同時在拍攝nave的部分。試著想想,nave的部分扣除兩側的走道,寬度也大概20公尺左右,居然同時架了十一、二支腳架在那邊......甚至有人就蹲在兩支腳架之間拍......XDDDDDD
Nave的部分由圓柱與方柱交錯,而三枝圓柱則各有不同的圖案裝飾,由近至遠分別為密密的垂直線、鋸齒狀以及網狀。鋸齒狀的裝飾在Durham Cathedral算是常見,除了柱子跟第二層的Norman拱頂外,尚有nave屋頂的拱頂脊柱部分。從西向東望去,可以看到教堂東邊盡頭的玫瑰花窗,是很明顯的早期英國式Gothic建築的特徵。
下面這兩張則是從東邊望向西邊,遠方的玻璃窗就是教堂西面的主窗,很明顯的是英國Gothic中期的風格,也就是重視裝飾的Gothic時期。但若從教堂的外觀來看(可能得回到本文一開始的照片),很明顯是由本來的Norman圓拱頂的窗戶改成尖拱頂的結構。此外,可以看到Durham Cathedral的拱頂是由一個起拱石發出兩條脊柱,並落在對面相鄰的起拱石上。每兩個脊柱拱頂之後,則會安排一個尖頂的拱門,讓教堂的nave高度能夠更高。
接下來這張也是從東邊望向西邊。從拱頂的bosses能夠看到,並沒有任何的雕刻裝飾,而且每個boss之間並沒有像Gothic風格建築那樣被串連起來。實際上來觀察,其實跨入Gothic風格建築,只是將Durham Cathedral尖頂拱門的頂端跟每個boss以一個縱向的脊柱串連以增加拱頂的支撐力道,所以這間教堂的確算是Norman即將跨入英國式Gothic之前的那個階段。再者,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廳柱之間的Norman拱門上只有簡單的裝飾,而每根柱子的頭石則未如Gothic風格有雕刻裝飾(e.g. 葉子形狀的雕刻)。
下面這三張主要是爲了突顯nave部分三種不同裝飾風格的圓柱,以及第二層的裝飾方式。除了之前提到的拱頂脊柱以及第二層的拱頂採用鋸齒狀的雕刻裝飾外,廳柱之間的拱門上亦有鋸齒狀的裝飾。
接下來的這張照片能夠更詳細的看到圓柱上的鋸齒狀裝飾。此外,若是眼睛尖一點,可以看到對面第二層裡面的拱頂結構,不過因為那部分沒點燈,相當不好辨識。
從下面這張照片的角度,似乎更難看到第二層裡面的結構,因為燈光太強烈......Orz
更近一點看拱頂的脊柱,當天在那邊看,感覺有一根脊柱似乎有點變形,而且也不像是角度的問題,因為別根脊柱沒有這樣的現象......
下面兩張照片為nave南側走道的樣子,包含脊柱拱頂的結構,以及牆壁的Norman拱門裝飾。
接著重點來了。之前提過凡是採用脊柱拱頂結構的教堂,對於外牆的壓力將會明顯增加,而需要從外側加以支撐,這也是Gothic風格建築的飛拱結構由來。Nave兩側走道的小脊柱拱形結構自然能夠以簡單的加強外側牆壁的支撐來解決,如同之前在Peterborough Cathedral所看到的。但問題在於,nave的主體也是拱頂結構呀,怎麼從外面沒看到飛拱呢? 答案在下面的這張從網友那借來的照片!
這張照片拍攝於1985年,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的內心相當激動啊!!!!!! 但可惜這次的拍照活動,這部分並未開放給我們上去。這邊所呈現的,就是這個由左向右下傾的拱形結構負責將nave跟choir的拱頂所產生的壓力順利導到教堂的外牆地基去,並以屋簷將這部分的結構給隱藏起來。將這一排的拱形結構與後來Gothic建築外側的飛拱結構比對一下,不難發現這裡應是飛拱的雛型無誤,且可算是最早出現的飛拱。差別在於,Durham Cathedral的飛拱被隱藏在整座教堂的結構裡而非外露。意思就是,原來教堂nave第二層常開放給世俗人士討論一些公共事務或是商務簽約等,但在這裡因為隱藏式的飛拱佔據了這個空間,使得這間教堂的第二層可能無法使用。
接著自然就來到了教堂東西向跟南北向交會的部分,也就是南北耳堂跟中塔的部分。若是買票要登到塔頂的民眾,就是從下圖那個萬年鐘底下的門進到樓梯間。萬年鐘上面的那面玻璃窗是屬於直線Gothic風格,年代我不確定,但那應該是14世紀中期以後到15世紀初的結構。
南側的耳堂也是脊柱式拱頂的結構,眼尖的人應該會發現這裡採用的是圓形拱頂而非nave尖形拱頂,這或許是這部分的結構無須支撐太多重量,所以沿用Norman時期的結構即可 (?)
南北耳堂的東面都有一個chapel供民眾禮拜,下面的這個DLI Chapel印象中是紀念戰爭中死亡的英勇軍士官們。
中塔塔底是以四個圓形拱來支撐,而非應用nave所使用的尖形拱。此外,中塔內部天花板的部分所採用的是Gothic風格,並佐以短柱裝飾以構造出星形的結構。中塔的改建是因為1429年的一場暴風雨摧毀了教堂的這個部分,之後開始規劃重建的風格跟施工方式,從1465年動工至1490年完工。改建後的中塔部分所採用的是直線式Gothic風格,若回到本篇最前面的幾張照片可以看到,就像York Minster的中塔一般,窗戶的部分是由垂直朝上的支架支撐,屬於同一風格。
Durham Cathedral的中塔有個有趣的地方,也是我後來了解比較多的風格結構後才發現,我一直以來認為這個中塔長得很醜,應該是因為這座塔曾經被「增高」過。回到下面這張照片可以發現,在中塔最上面的窗戶下來一點有個圍牆的結構,而這個結構是不是類似塔頂的那個結構? 就直線Gothic的風格而言,塔頂部分的裝飾有點反流行回Norman風格,差別在於直線Gothic風格會將這面牆壁鏤空。最重要的是,這個結構不會拿來裝飾在其他地方。再者,那個結構的四角也已經做出了八隻小尖塔,代表原先的高度應該就到此為止才對。所以,Durham Cathedral的中塔應該是設計者發現跟西側雙塔高度差不多,所以硬把她給拉高,才變成現在有點醜的外觀 XD
北面耳堂的天花板也是採用脊柱拱頂與圓拱的結構,東側也有一個小chapel,但是保留給希望清靜禱告的民眾使用。從北面的這面窗戶可以知道,下部的風格屬於早期的英國式Gothic,因為是由一排單獨的柳葉窗組成。上面的大片玻璃窗則是屬於著重裝飾的Gothic時期的作品,上方是以幾何形狀的花樣裝飾。最下面altar正後方的裝飾,則很明顯的是Norman風格的拱門啞窗。所以從下到上,分屬於不同的風格,時間由遠至近 ^^
從上面這張照片也能看到右側圓柱的雕刻是教堂內的第四種形式,是斜線的陽刻。這種形式等一下也會出現在choir裡,而且也能看到斜線的陰刻樣式。下面這張照片,能夠更近一點看Norman拱形的裝飾。
緊接著,就是要從中塔下方的入口進入choir了。入口的兩側會看到右側佈道用的講台,以及左側一個較矮但附有擺放書本或備忘稿的講台。
我個人蠻喜歡左側的這座講台。下面這隻母鳥的金屬雕塑,下面跟了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鳥,跟聖水盆的木雕主題相同。
Choir的門是精緻的Gothic風格石雕作品。
正前方就是high altar,盡頭是玫瑰花窗,而high altar的背後就是安置Saint Cuthbert棺木的地方。
從high altar處望向教堂的西邊,有兩座管風琴對稱的擺放在choir的兩側。
富有精緻裝飾的管風琴,而管風琴旁的圓柱就是剛剛提到的斜線陰刻。
較靠近high altar的圓柱,則是如同剛剛在北耳堂照片中看到的陽刻樣式。
High altar的正後方就是Saint Cuthbert的聖陵。其實想想Saint Cuthbert的聖體,從西元687年逝世到現在,也超過1300年!
雖然從1104年就被安置在這裡,但在亨利八世改英國國教派,以及後來的宗教改革運動,Saint Cuthbert的遺體在1530年代末期曾經被主張英國國教派的暴民挖出來。但神奇的是,當遺體被挖出來後,發現Saint Cuthbert幾乎是維持完好如初! 這在後來也被當成神蹟,不過不知道在西元七世紀末期逝世時,是否曾經以木乃伊的方式製作聖體?
下面這張照片,則是從Saint Cuthbert的聖陵看教堂東側盡頭的玫瑰花窗。
接下來的這張照片,則是high altar區北側走道的一個小altar,那個樹枝應該是自然成形的。
下面這面窗戶,則是位於high altar南面走道的Millennium Window,也就是紀念2000年的這個千禧年。
Durham Cathedral東側圓頂部分的改建開始於1242年左右,著名的Chapel of the Nine Altars就是這個時候的產物,而這個靈感應該是來自於Fountains Abbey東側的結構。這次的改建所採用的是早期英國式Gothic的風格,但天花板的拱頂部分則未改成Gothic結構。早期英國式Gothic風格的特徵,如上面所提到的,可從玫瑰花窗跟下面的柳葉窗看出來。
Chapel of the Nine Altars北面的窗戶則明顯不屬於早期英國式Gothic,而是屬於重視裝飾的Gothic風格,窗戶的上部則是以幾何樣式來裝飾,混合使用三葉、五葉以及圓形的幾何樣式。
這邊得補充一下。Chapel of the Nine Altars的南側玻璃我這次沒有拍照,但就是簡單的透明玻璃,未採用彩色的鑲嵌玻璃。而窗框的部分是屬於直線Gothic的風格,因為有垂直跟水平的支架支撐,所以應該是最晚修改的部分。
Cloister部分是以早期英國式Gothic的窗戶以及木製的屋頂為結構,用以連接修道士的宿舍、寶藏展覽室、儲藏室(現已改為餐廳)、圖書館、禮品店,以及不對外開放的chapter house(聽一名網友提到,每年只在3月的某一日對學生開放)。
記得之前有介紹過cloister的功能。基本上在1300年之前,具有cloister這個結構的教堂建築的主要組成份子為出世的修道士,而這部分一般會安置在教堂的南邊,因為南邊向陽適合人居住,當然也是有例外(e.g. Chester Cathedral以及Gloucester Cathedral)。約在1300年之後,一些教堂除了風行設置Lady Chapel外,也刮起了建築cloister的風潮,因此一些並非以修道士為主的教堂也有了cloister。Durham Cathedral因為是承自Lindisfarne Abbey,而這間abbey本來就是以修道士為主,故cloister是基本配備。如果有看過Selby篇的讀者或許還記得,美國國父Washington的祖先John Washington曾經在1416到1446年之間擔任過Durham修道院的副院長,就是這裡的修道院。
最後也來看一下不對外開放的chapter house。這個部分不開放我覺得相當可惜,因為從上面的教堂平面圖可知,這座chapter house仍維持basilica的風格,也就是長方形建築外帶一邊的圓頂。現存Norman時代帶有圓頂的chapter house (i.e. basilica結構的chapter house),印象中好像也只剩下Durham Cathedral這一座。至於Norman時代普遍可以看到的長方形chapter house,比方像Peterborough Cathedral的chapter house在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的時候跟cloister一併被拆除,而Lincoln Cathedral則是在1185年的地震時一併給買單了。現存的Norman時代長方形的chapter house則只剩下比方Bristol、Canterbury、Chester、Gloucester跟Oxford等,為數不多。而且,這些長方形的chapter houses中,僅Bristol跟Gloucester仍保有Norman時期的風格。
Durham Cathedral的chapter house完成於1133到1140年間,但在18世紀時曾經倒塌,之後被重建以恢復原貌。雖然這張照片有點歪斜,但能夠看到標準的basilica的結構,也就是在圓頂的部分為這個chapter的主席席位,且放置其席位的地方必須稍微墊高,而四面的牆壁有Norman拱形裝飾圍繞。長方形結構的屋頂有脊柱式的拱頂支撐,而圓頂的部分則是由四支脊柱拱與一個圓頂拱支撐。屋頂的脊柱以及四週的Norman拱形啞窗上方,都可見到鋸齒狀的裝飾,而各面窗戶都維持著Norman風格。整座chapter house是保持完整的Norman形式,只可惜不能親自進去感受......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下面這張照片,黃色的燈光讓整個chapter house更顯溫暖,可惜不給連結,就請有興趣的自己連過去惹~ (http://www.flickr.com/photos/63541684@N00/430395886/)
Durham Cathedral的介紹就到此告一段落,下面則是Durham的其他景點。
============ 接下來是其他Durham景點的分隔線 ============
Durham Castle。這部分必須要買票,由專門的導覽人員帶領並解說。印象中這邊在暑假有開放住宿,不過book的方式我就不太了解。曾經參加過一次導覽,我們這一場的導覽人員是個(阿比說)長得很像Lost裡面那位Kate的女生(我本身很討厭Kate這個角色 Orz)。阿比(相當有心!)導覽結束後還跑去問她是哪裡人,還果真是加拿大人 XDDD
參觀的購票地點則是從下面這個門進去的左手邊(印象中)。導覽的內容除了可以去看餐廳、城堡內的小chapel、學生的宿舍外,還有一個近代才挖掘出來的地下室,據信可能是這一區最早期的建築之一。
Old Fulling Mill Museum of Archaeology。這間博物館隸屬於Durham University考古系,位於Durham Cathedral西側的正下方,也就是第一張照片看到的教堂正下方那間。這間博物館的外頭寫著裡面可以看到Durham近5000年歷史的文物收藏,但我去的時候他們已經下班,所以沒機會進去...... Orz
在Durham Cathedral南邊不遠處就是Durham的market square,在這裡能夠看到醒目的Saint Nicholas' Church。目前這座Gothic風格的尖塔教堂取代了12世紀早期建在現址的Saint Nicholas' Church,於1858年重建後便一直使用到現在。
教堂的內部是以木製的支架支撐屋頂的結構。教堂大廳上方開了很小的窗戶,算是接近hall-church結構的建築。
另外還有這個Durham Indoor Market。來過Durham三次,只有前兩次進去晃過,個人感覺粉有台灣的fju啊~ 記得裡面有幾家賣老歌CD的店,可以挖到不少値得珍藏的東西喲! 我記得我跟阿比也在這邊買了馬桶的清潔劑,就是那種很像藥錠,然後丟到水箱的那種。因為現在租的flat的馬桶是塑膠製的水箱,不知道爲什麼,丟進去後居然水箱底下就出現破洞,水就一滴一滴安捏滴下來......Orz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便宜,所以侵蝕性也比較強咧............
Durham Cathedral的介紹以及Durham的其他景點就寫到這裡,當然我相信「烙高」的景點還粉多,我自然無法一一介紹到。個人感覺比較可惜的是,有些老街的部分並沒有拍到照片,比方cathedral附近的North Bailey跟South Bailey。此外,教堂東面的外牆我也都沒有適合的照片能夠放上來。再者,Durham還有一些Norman時期的parish churches我則沒有時間造訪,這也是相當可惜的部分。
儘管如此,希望這一篇的介紹能有助於對Durham Cathedral有興趣或是即將造訪Durham Cathedral的讀者對這間獨特的Norman風格的教堂有更多的認識。